酌古鉴今:咸阳王福泽耗尽被赐死

于学谦


【正见网2016年03月28日】

《魏书•列传第九》记载:

魏高祖驾崩后,咸阳王元禧(?—501年,北魏宗室大臣,字本寿,是孝文帝之弟)受遗命,辅佐新君(指魏世宗)。他虽然任宰辅之首,却对朝政不负责任,不辨是非。至于偷受贿赂,以权谋私,元禧就做得更过分了。这一年,尚书请求增加元禧的封邑一千户,魏世宗答应了,他(元禧)为显示清高,推辞不受。

元禧骄横奢侈,贪财好色,有姬妾几十人,还不满足。他衣着锦绣,车乘华美,还有“简娉”美女若干,以悦其情。为了这些享受,他贪赃枉法,买来上千的奴婢,经营着遍布四处的田产和盐铁生意。他的属下、家臣,乃至仆人,都跟着做买卖。因此,世宗很讨厌他。

后来,元禧被判死罪,与妹妹们诀别时,问起自己的一两个爱妾。他的妹妹,对他边哭边骂:“你犯罪多由女色而起,进而贪图财物,最后畏罪造反,才有了今天。你还问这些事干什么!”

元禧惭愧无言,被赐死在家中。他王府中的人唱道:

可怜咸阳王,
奈何做事误。
金床玉几不能眠,
夜蹋霜与露。
洛水湛湛弥岸长,
行人哪得渡?

元禧位居宰辅之首,有“姬妾数十”、“奴婢千数”,其“田业盐铁遍于远近”。以“五福”的标准来衡量,可谓是享大福大贵之人了。可他最后却落得个“赐死私第”的下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世宗十分厌恶他,他疑惧不已,为保现前既得利益,而图谋造反,结果事发才被诛杀的。

可是,世宗为什么厌恶他呢?不正是因为他的种种恶行吗?因此,从根本上讲,不惜福、不培福,做恶多端,罪孽深重,才是元禧走上穷途末路的真正原因。像他那样骄奢淫逸,作威作福,即使不因为世宗,也会因其他的人或事,而招致杀身之祸,只是恶报的迟与早的时限不同而已。

五福包括“寿”、“富”、“康宁”、 “考终命”、“修好德”。前四种,可以互相转化,比如:用钱治病,病好了,钱也消耗了,这即是“富”转化为“康宁”的结果。拼命工作,赚了钱升了官,但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却差了,这即是“康宁”转化为“富”的结果。不择手段而荣耀一时,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这即是 “康宁”、“寿”、“考终命”等丧失完了的结果。其他更复杂的情况,可以依此类推。总之,福气虽能互相转化,却是此消彼长,不能使人所享福气的总量增加。惟有“修好德”;惜福、培福,才能使人的福寿绵长。当坏事做得太多,五德全消耗完了的时候,就是命终之时。表现在常人面前即是:诸如元禧被“赐死私第”…等的下场。

古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等说法,似乎古人很轻视物质利益,而重视道德修养。其实,若有德,自然会带来物质利益;若只知争名夺利,到头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重要的是,高尚的品德本身,就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古代的贤哲,正是看到这些,才反复提倡“道德”、“仁义”等理念的。

我们处世为人,也该将眼光放深远些:应该看到今日的富贵者,可能正是昔日有德的贫贱者;而明日的贫贱者,可能正是今日失德的富贵者。第五伦(同修在前文已对第五伦有介绍,请到正见网查阅)与元禧,不正是这两类之人么?

若我们过多地盯住失德者当前的“富贵”、有德者当前的“贫贱”,而得出“天道不公”的谬论,就危险了。正是受此谬论影响,有些人才在不知不觉中同流合污,在空虚不安中显赫一时,又在始料未及时,而干出悔恨终生的罪孽之事。

“可怜咸阳王,奈何做事误!”——应该警醒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