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郑板桥画竹的启示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3月02日】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平生最擅画竹。他在六十岁以后,谈到自己学画的经历说:“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进六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 ‘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书画鉴影》)。

郑板桥的这段话,总结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少——多——少”的三个发展阶段。学习创作之初,由于生活不丰富,功夫较浅薄,所以常觉得没啥可画,写上几笔,便意断辞竭,难以为继。后来积以时日,眼界大开,生活也充实了,笔墨也酣畅了,落笔便如骏马下坡,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能多”了,却并不一定笔笔精当。艺术水平又在不断地提高,于是乎便产生了“削繁就简”“以一当十”的艺术追求。这时,就“苦不能少”了。

一片森林,乱砍乱伐,会破坏掉这座森林;一篇作品.乱削乱删,也会糟踏掉艺术。所以,由少到多,固然不易;而由多返少,更为难事!郑板桥说他在六十岁以后,“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这位艺术家追求艺术创作的精纯,付出了几多辛劳啊!

果然,他的辛勤没有白费,他终于能够“以少胜多”了。有一次,他画一枝竹,仅十五片叶,画面简洁,别具匠心。他在这幅画上,题诗道:“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见《郑板桥集》)他为自己实现了“少一一多一一少”的艺术追求,而喜溢笔端。

郑板桥画竹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启示: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下,主要的不是取决于篇幅的长短,笔墨的多少;而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笔墨精炼、意蕴丰厚的作品,比那种冗长寡味、大而无当的作品,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昔人有书戏院的一幅对联,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文学艺术作品,正应该有这种“以一当十”,“以少总多”的表现能力。

有一个诗人讲过:“天才就是汗水,艺术就是把三行删去两行。”被中共迫害致死的著名作家老舍,喜欢引用的一句俗话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由此可见,“少而精”确是文学艺术的高境。

现在,我们看到有的作者,下笔伊始,动辄万言,粗看则洋洋洒洒,颇为壮观;细读则枝枝蔓蔓,甚觉草率。喜长不喜短,求数不求质。循此继步,势必远离坦途;以此求艺,何异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郑板桥的画竹,当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下边请读者欣赏一首写得非常精要的超短诗——

标题: 《雾》 作者:佚名

诗全文: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品赏】 这是一首“超微型”的诗,只有一句,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指写的对象是“雾”,大雾漫天,看样子,雾似乎是魔力无边。然而,它在“时间”上,却无法永远逞威;在“空间”上,也不能“遮住一切”。

收起你们的“雾”吧!事物的本来面目,迟早总会还原!明乎此理,谁也不要去当“现代蚩尤”及其追随者。古代的蚩尤,能作五里雾,而今安在哉?

这首诗,当然是对“现代蚩尤”们的审判书,下场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