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刚正不阿 为民造福

陆文


【正见网2016年02月07日】

蔡襄,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从小立志高远,学习勤奋,十九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考取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三司使,以正直端方、敢于坚持正义而名垂青史。

景佑三年,时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因上书条陈时弊触怒朝中权贵,被贬至饶州任知州。谏官和御史都闭口不敢说话。唯有秘书丞余靖和太子中允尹洙为范仲淹辩护同时被贬;馆阁校勘欧阳修致信谏官高若讷《与高司谏书》,指出其虚伪、谄媚,身为谏官不但不救护忠良,反而迎合权贵进行诋毁,欧阳修因此也被贬为夷陵县令。三人均被流放边远僻地。

当时,任职馆阁校勘的蔡襄年仅二十五岁,他见正直者被贬,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作《四贤一不肖诗》组诗,诗分五首共计1300多字,分别赞扬范、欧、余、尹为“四贤”,高若讷为“一不肖”,褒贤贬奸。此诗一出,京城内外,士人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就连契丹使者也买回去张贴在幽州馆。诗中写道:“君子道和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倾”,将“四贤”与“一不肖”的行为进行了对比,赞“四贤”有气节、讲道义;称高若讷“四公称贤尔不肖,谗言易入天难欺”。此诗的分量,不仅是诗文的文采,其艺术魅力在于诗中处处透露出一股激浊扬清的正气,表达出一种心声和正义敢言的风骨。蔡襄因此诗遭到泗州通判陈恢的弹劾,幸得左司徒韩琦弹劾陈恢越职,蔡襄才得以幸免。

庆历三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欧阳修为谏官。蔡襄感到言路已开,向宋仁宗上书《言增置谏官书》,肯定增置谏官的意义:“以广言路,此陛下为社稷生灵大计也。”宋仁宗因此补点蔡襄为谏官。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真诚恳切。当时,灾情频发,京东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民不聊生,西夏与辽国军队屡次犯边,宋军无能抗击,内忧外患深重。蔡襄先后上二十余疏,直言不讳地指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提出宋仁宗应自“修省”,恤抚百姓,择官任贤,澄清吏治,加强边防,方能长治久安。他弹劾宰相吕夷简“屡贬言者、廉贪不分、好大喜功、善恶无别、屡战屡败”等,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蔡襄还向朝廷推荐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贤士。

蔡襄坚守礼制。《宋史》称:“(蔡)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宋仁宗非常欣赏蔡襄的书法。皇佑六年,宋仁宗的妃子张贵妃病逝,宋仁宗想隆重办理她的丧事,追封她为温成皇后,一些奸臣小人看到皇帝对温成皇后的丧事如此重视,便乘机迎合皇帝心意,以谋加官晋爵,建议为温成皇后作“志文”,立陵立庙,设立国陵监护司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违礼行为,引起正直朝臣,包括蔡襄在内的反对。蔡襄多次上疏谏阻说:“臣遍检古今,并无皇后葬礼,更无志文。盖以名号已尊,兼有哀册,不合为志。”及至温成皇后之丧,宋仁宗御制《温成皇后碑》令蔡襄书写墓碑,蔡襄言“此待诏之职耳”,辞不奉诏。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洛阳桥。该桥长360丈,跨海而架,势若凌空,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桥”。《历史感应统纪》记载:当时洛阳江靠近海边,桥未建成之前,行人往来非常惊险,一遇狂风,“沉舟被溺,死者无数”。蔡襄看到水深不可测,波涛汹涌,无法动工,急得寝食不安。想来想去写了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醋”字,“醋”拆字成“二十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让我二十一日酉时动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几日不来。蔡襄立即督导动工,万安桥后来顺利建完,可谓“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险渡变通途,万民欢庆。蔡襄又倡导种植松树七百棵,广为庇荫道路行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当时就立碑或立祠以纪念其功德,还有许多民谣流传后世,如《道边松》:“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又如《洛阳桥》:“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蔡襄为人正直,讲究信义,其书法端庄淳美,如行云流水,收放合度,极尽自然,可谓字如其人。观其书法作品,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让人充满温暖。苏轼称赞蔡襄书法有翔龙舞凤之势;欧阳修也称赞他:“君谟(书法)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韩琦请蔡襄书写《昼锦堂记》,《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韩琦书房所写的一篇散文。蔡襄出于对韩琦的敬重,在书写创作过程中将每个字单独写几十遍,选择其中不失法度、最佳的字进行拼合,所以《昼锦堂记》又称“百衲碑”。后人将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位书法家称为“宋四家”。

蔡襄不趋炎附势,义无反顾的追求正义;关心百姓疾苦,其为民造福的善愿,人敬天佑,使恪守传统文化中“天理良心”“仁爱”等道德理念得以彰显。

(源自《宋史》《历史感应统纪》)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