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家风纯正,教子有方(二文)

林灵


【正见网2015年08月22日】

一、家风纯正,教子有方

宋代宰相吕公著的妻子鲁氏,教子严而有方,因此,儿子吕希哲、吕希纯等,后来都很有出息。

吕公著,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县)人,是北宋时代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数朝的著名人物。他的父亲,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吕夷简。吕公著于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在宋哲宗元祐年(1086)已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司马光等,同时为朝廷宰相。

吕公著自小就特别爱学习,常常读书读得废寝忘食。他的父亲吕夷简,很器重他,常说他是宰相之器。他考取进士之后,任颍州通判,与当时在颍州任太守的欧阳修,常在一起论学问难,成为挚友。欧阳修对他的学识极为推崇。有一次,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问他:“大宋朝中,哪一个是学问品行最好的?”欧阳修将吕公著推为第一。王安石,能言善辩,未有人能折服他,但他唯对吕公著很是折服,吕公著往往能以精辟的学识和简约的语言,让王安石心服口服。司马光同样十分钦佩吕公著“要言不繁”,说:“每次听到吕公著的讲论,便觉得自己所说的话,真是罗嗦!”从上述可见,吕公著被当时的名流们,推崇到什么程度。

吕公著自少时从学,便以“治心养性”(提高思想修养)为本,所以一辈子行为端正,品性纯真。平常从不见他疾言厉色,对名利之类都看得很淡,凝重清静,行为端庄稳重,甚至夏天不见他挥扇,冬天不见他烤火。但是他除了学识渊博外,遇到事情还善于决断,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从不因为私情而动摇,可说是毫无私心。他又很善于考察人才,兼听善恶,正确加以评价、任用。连宋神宗也十分佩服他的这一优点,曾赞扬他道:“其于人材不欺,如权衡之称物。”意思是:评判人才就像用秤称物一样,正确无误。他在朝中当政,每遇到要决定什么政事,总能博采众善。如果他认为这件事做得恰当,则毅然不回。

正因吕公著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他的儿子吕希哲、吕希纯等,也到家庭的良好影响。吕公著的妻子鲁氏,不愧为一个贤内助,她对儿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丝毫也不肯马虎。她很喜欢儿子吕希哲,但却要求吕希哲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还刚刚只有十岁时,不管晴雨寒暑,哪怕整天站在长辈身边侍候,长辈不叫他坐,他从来就不敢坐下,一直毕恭毕敬地站着。见长辈时,总是衣冠整齐。即使再热的天,在长辈面前,他也从不解衣脱帽,进进出出都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由于鲁氏的管束,吕希哲平时从来不到酒店、茶馆这类地方去,也从来不听那些有失教养的谈话,更不看那些不好的书籍,从小就养成了极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吕母的严格管束,所以吕希哲、吕希纯诸兄弟,都品行端正,很有出息。尤其是吕希哲,更是志节高尚,淡泊名利。

由于吕公著与王安石交好,所以吕希哲跟王安石关系也很好。当年王安石曾劝吕希哲不要去追求功名,以图做官挣俸禄。吕希哲很听这位父执的话,从此绝意进取。后来,吕希哲在地方上很有贤名,王安石想要叫他出来做官。吕希哲对王安石说:“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意思是说:承蒙相公不弃,与我知交久远,万一我出来做了官,就不免会有意见不相同的时候,那么,过去你对我的一番好意,就会完结了!王安石听他说得有理,便不再劝他入仕。他们都把保持高尚的节操,看得最为重要

吕公著当上宰相以后,吕希哲的两个弟弟,在朝中做官,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只有吕希哲还是一个小吏。吕公著见儿子确实是个人才,却未能得其所用,十分惋惜地说:“当世的人才,我都收罗尽了,他却独独因为我的缘故,未参加科举考试,这真是命啊!”吕公著妻子鲁氏,十分开明贤达,听到丈夫的话,不觉笑着对吕公著说:“你实在是还没有真正了解你的这个儿子啊!(这个儿子也把保持高尚的节操,看得最为重要)”

吕希哲的品行,确实高洁,连他父亲也称赞他具有“不欺暗室”的品德。

这些,都是家教良好的功效啊!

(事据《宋史•吕公著传》、《宋史•吕希哲传》、《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母子部》)

二、朱元璋教子爱民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的风云人物。他是农民出身,家中赤贫如洗,从小就为地主家放牛。为生活所迫,又曾投皇觉寺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队,因为作战骁勇而且多智,为郭子兴所器重,收为亲兵,并将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他。以后,朱元璋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灭掉了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朱元璋由一个贫苦农民,变成一代君主,是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的。他称得上是一个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人,所以深深懂得生活的艰辛。当皇帝后,他仍然崇尚节俭,以此要求臣下。有一次,宫中退朝时遇雨,有两个太监,穿着朝靴,在雨中行走。朱元璋见了,令人把两个太监叫来,训斥他们道:“朝靴虽然不是太值钱,但都是民脂民膏,况且做起来,也很费劳力。你们竟如此不加爱惜,肆意糟蹋到这种地步!”说完,命令手下打他们的板子,以作惩戒。他又对左右说道:“曾经听说元世祖见到侍臣穿花的靴子就认为过于奢侈,加以责罚,确实应该如此。人经过了艰难,自然就会懂得节俭。如果习惯于富贵,就没有不奢侈的。”因而下令,今后入朝,如果遇到雨雪,允许穿雨衣,以罩护朝服。

朱元璋做皇帝三十余年,除了自己勤于政事,苦心积虑地治理天下外,也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很善于结合平时生活中的平凡事例,随时随地教育儿子。有一次,他的儿子跟从他外出,朱元璋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对儿子教导了一番。他特意叫手下人带路,沿途到农民家中,一家家地察看,看他们家里的器具、物品,还特意看他们吃的是什么饭食。

回到宫中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知道农民的辛苦吗?他们身不离田地,手不离犁锄,一年到头劳作,没有休息。可是你看他们,住的不过是茅草屋,穿的不过是粗布衣,吃的不过是粗茶淡饭。而国家的经费,却都要他们负担!我因此特意要你知道,以后凡是吃穿住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要尽可能地使百姓免于饥寒。如果不顾一切,只知道横征暴敛,老百姓就没有活路了!”帝王之子,有的会成为新一代的帝王,朱元璋教育自已的儿子爱民,可说是抓住了最根本。

当然,朱元璋不仅仅是对他的子孙,进行爱民等教育,还注意时时为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继位作帝王做好准备。有一次,朱元璋要文臣宋濂,作一篇题为《灵芝甘露颂》的赋,并赐给他美酒。宋濂喝得大醉,回去后,对自己的学生方孝孺说到皇帝要他作赋的事,片刻后,却酣睡不醒。方孝孺等到夜深,知道老师宋濂不会再醒来,作赋之事一定会耽误掉,便代老师写了一篇。等到天明,宋濂起身准备入朝时,才猛然想起朱元璋的吩咐,急出一身冷汗,对方孝孺说:“我今日难逃一死了!”方孝孺知道是为了作赋之事,恭敬答道:“正因为怕先生醒得迟,所以先写成一篇草稿,请您修改后献上,不知可否?”宋濂拿过方孝孺写的赋来一阅,连连说道:“哪里还用得着修改!”急忙拿去呈给朱元璋。朱元璋读完,说道:“这赋不是先生所写的,文笔还胜过先生。”宋濂听言吃了一惊,便据实奏明。朱元璋说:“此生的文才可算胜过先生。”立即召见方孝孺,当场出题考他,方孝孺很快便交了卷。朱元璋读后,对宋濂说:“他确实胜过你!”立即命令赏赐,又令礼部设宴相待。朱元璋暗中派人前去察看情景,此人回来报告说,见方孝孺岸然坐在上席,安然进食。朱元璋不禁暗暗思忖道:“此人怎么这么傲?”

因此,朱元璋没有将方孝孺留在京中,而是让他当了蜀王府教授。朱元璋特意对其长孙朱允炆(即后来继朱元璋之位的建文帝)说道:“我有一个好人才,将来送给你用,现在暂时寄放在四川。这个人很傲气,所以我故意压一压(磨砺)他。你以后用他,对你大有帮助。”朱元璋所说的人才,就是指的方孝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为子孙,想得可谓周到,教他们爱民、惠民,又为他们磨砺、爱惜人才。

建文帝即位后,果然重用了方孝孺,任命他为侍讲学士。

(事据《明史•朱元璋传》、《贤识录》、《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野记》)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