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拣食饼皮,家教俭朴(二文)

辛弃名


【正见网2015年08月16日】

一、孔夫子教儿学什么?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圣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字仲尼,鲁 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五十多岁时,曾一度做过官,任过司寇,后来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列国。他的一生,主要是以讲学培植人才为主,其入门的弟子达三千人,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其中“受业身通”,能够深刻领会其思想的弟子,有七十余人。现存的《论语》二十篇,就是记其师徒问答的实况,其中留下了孔子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遗产。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又十分重视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包含着顺天应民、天人合一的哲理,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在辛勤培育桃李时,也没有忘记对自己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随时加以教育。

有一天,孔子正站在庭院中,儿子伯鱼,从他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叫住伯鱼,关切地问道:“你学习过《诗经》了吗?”伯鱼停下脚步,恭恭敬敬地回答父亲道:“暂我还没有学过。”孔子听儿子说没有学过,便教育他道;“一定要好好学习《诗经》,不学习《诗经》,你连说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在父亲的启发下,伯鱼开始学习《诗经》。

还有一次,孔子恰好又站在庭院中,伯鱼像上次一样,也是快步从旁边走过。孔子顺便叫住儿子,问他道:“你有没有学习过《礼记》这部书?”伯鱼当时尚没有读过《礼记》,便恭敬地照实回答父亲:“我还没有读过。”孔子语重心长地开导儿子说:“《礼记》是教人行为规则的,你不学习《礼记》,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人,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伯鱼听了父亲的话,便又认认真真地学习起《礼记》来。

后来,孔子特意又抽了个空,教导伯鱼说:“我听说:能够跟人整天孜孜不倦地谈论的,只有学问这样东西。外貌、身体不足观;勇力也不值得害怕。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可以炫耀的祖先,又没有值得一提的宗族姓氏,而最终却能够名播四方,并且传之后世,不也是做学问的结果吗?所以,君子是不能够不学习的!”

孔子教育儿子的话,十分深刻,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启发。从孔子教育儿子的话语以及要求伯鱼所读的书籍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知诗达礼,重视做学问,重视做人,重视家教,重视知识的。

(《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季氏篇》、《孔子家语》),

二、拣食饼皮,家教俭朴 

唐代郑澣,本名涵,因避唐文宗之讳,改名澣,荥阳(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郑余庆,是唐代四朝元老,朝廷宰相。郑余庆正直敢言,又不喜聚财。他的俸禄,大多散给亲友故旧,或济人急难,而自己却生活俭朴。郑余庆曾对人说过:“如果俸禄不能散给亲友故旧等,而光顾着自己养仆纳妾,这是我所最鄙视的!”正因如此,郑余庆任宰相时,很有声望。

郑澣受父亲的影响,行事多像他父亲,很得父风。唐宪宗有一次曾对郑余庆说:“郑澣是你的儿子,却是我的直臣!”郑澣以进士出身,历任右补阙,考功员外郎等。唐文宗即位,爱郑澣的学问博洽精审,曾经亲自问他疑难,他都能对答如流,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后来,唐文宗任命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未过多久,又想召他入朝担任户部尚书,还没有来得及就任,郑澣便去世了。

郑澣跟父亲郑余庆一样,平时生活极为节俭朴素。他当山南西道节度使时,也丝毫不改其俭约作风。有一次,郑澣的一个堂兄弟的孙子,特意从家乡来拜见他。这位后生在家一直以种田为生,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更谈不上懂得什么待人接物的礼节,衣服也穿得十分破旧。郑澣的儿女,甚至家中佣仆等,都笑这位后辈朴野无文。

郑澣非常喜欢这位后辈纯朴无邪的天性,问他想找个什么事干干。这位后生说:“我在家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想要谋个县尉之类的小吏做做,也可在家乡荣耀一番。”郑澣听了,觉得他要求不算高,也未尝不可。当时,郑瀚是独当一面的节度使,人们又很敬佩他的品行,郑澣要推荐一个人担任县尉之类的小小吏员,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

这位后生,在郑澣家中住了几天,便准备动身走了。临行的前一天,郑瀚请儿、女、甥、侄辈,一道来吃顿饭,算是为这位后辈饯行。吃饭桌上,有蒸饼,这位后生拿起蒸饼,却嫌蒸饼外面的皮不好吃,先将它撕掉后,才送进嘴里吃起来。郑干在旁边看着,很不高兴,立刻就教育这位后辈说:“蒸饼的皮和中间,有什么两样?我历来就十分痛恨世上追求奢侈享乐的恶劣风气,希望回归到纯真朴实的世风中去。本来我想你在家中一直种田,衣服又穿得破旧,一定懂得耕种劳作的艰辛,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才特别喜欢你。没有想到你喜爱享受,追求浮华,比那些富家子弟还要厉害!”一面教育这位后辈,一面伸手要这位后辈丢弃的蒸饼皮。这位后生受郑澣一顿教诫,诚惶诚恐,一时不知所措,赶紧把蒸饼皮收拾起来,递给郑澣。郑澣接过来,把它全部吃掉了。

吃完饭,郑澣客客气气地把这位后辈送回住处。最后,送给他五匹绢,将他打发回家乡去,没有推荐他去做县尉。

另外,据曾敏之《独醒杂志》记载,宋代的王安石,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王安石有个姓萧的亲戚,到京城中来见他,王安石便以酒饭招待。酒过三巡,家人送上胡饼两块。萧姓亲戚,只吃了一点胡饼中间的部分,便丢弃在一旁。乇安石见后,没有吭声,只是将萧姓亲戚吃剩的胡饼,拿过来,自己把它吃掉了。萧姓亲戚见到后,深感惭愧而去。

这则故事和郑澣之事,异曲同工,都是古人家教俭朴的生动事例。

(《新唐书•郑澣传》、《唐阙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