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文摘 第018期 正见科学专题新闻系列(一)



【正见网2002年04月01日】

  • 正见新闻评论:半壁黄沙倾国泻?沙尘只是警钟声!

  • 正见新闻述评:干细胞研究受到严重挑战

  • 多维空间研究新进展:“膜世界”理论

  • 科学前沿新闻:要么癌症、要么衰老,你选择哪一个?

  • 正见新闻:印度海底发现九千年前古城

  • 正见新闻评论:越来越凶险的疟疾

  • 科学前沿新闻:安慰剂和鸦片的作用机理相同


  • 正见新闻评论:半壁黄沙倾国泻?沙尘只是警钟声!

    周同

    据中国报刊报道中国气象台专家确认:从本月18日傍晚到21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西向东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有关专家说,这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很广,我国长江以北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尘天气的影响;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其中,甘肃鼎新、金昌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天气。专家认为,无论从影响范围,还是强度上讲,这次沙尘天气过程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席卷14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1.3亿。

    3月15日北京遭遇入春以来的首次沙尘天气。从下午2时起,天空天色越来越黄,就像傍晚的天色。在高处可以看到,黄沙在高楼和街道间飞舞,给行人和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自1999年起强沙尘暴突增。2001年前六个月,中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3次、沙尘暴10次、扬沙5次。沙尘天气总数达41天。

    据报道去年12月18日,中国东北出现了罕见的“黄雪”。报道说:“中国北方近日普遍降雪。吉林省的吉林市,雪却是黄色的。原来是大雪中伴着扬沙,沙尘在白雪上涂抹了一层黄色。环保部门确认,这些黄雪是因为下雪后天空中出现扬尘、扬沙现象造成的。报道援引当地气象专家的话说:‘冬季雪中伴有扬尘、扬沙现象在当地从未见过,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十分罕见。’”

    这次沙尘暴发生在中国的“两会”刚刚结束之后。令人想起去年中国“两会”开始之际突降的沙尘暴。回顾历史,1999年强沙尘暴突增,这同江氏集团开始残酷迫害法轮功同时。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江氏集团违背天理迫害善良的恶行不止,沙尘暴这样的灾难自然会接踵而来。

    强沙尘暴的突增开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土地沙化的注意。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表明,中国土地沙化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大。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90年代前5年和后5年四个时段的沙化年均扩展面积分别为1560、2100、2460和3436平方公里。 现在以每年一个多县的速度向中国的腹地渗透, 向北京、辽宁等地挺进。专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造成中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二是滥樵、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这里不难看出是土地沙化的表面和根本的原因都归于人类道德的败落。人类道德准则愈来愈低下,土地沙化的速度与面积愈来愈大。

    中国国家林业局2002年1月8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土地荒漠化、沙化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之势。

    据介绍,中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至50度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沙漠带。林业专家称,在这条沙漠带以南地区的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区还分布着零星的沙地。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也分布着面积较大的沙地和戈壁。其范围包括全国除上海、香港及台湾以外的30个省、区、市的841个县、旗,以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内蒙古等12个省区为主,形成万里风沙线,使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陆地面积受到风沙的危害。全国有5万多个村庄和上百座城市经常受到风沙危害,由于沙进人退,村舍被掩埋,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处在华北平原正北方。该沙地已成为距离北京和天津最近的一大沙尘源区。据调查资料和卫星图片分析,半个世纪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增加700多万亩,特别是流动沙地从1960年的2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5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亩,90年代的十年间每年增加21万亩,扩展速度惊人。这个沙地的小于0.25毫米的沙粒占60%以上,最容易借助大风迁移到空中。目前,这个沙地每年以1.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逼近京津。

    事实上,沙漠距北京的距离除了陆路可以计算的距离之外,来自空中和水路的沙化威胁已经达到0公里。一场大风,沙尘可以直达京津;怀来在永定河上游,有官厅水库,丰宁是潮河、滦河发源地,密云水库56.7%的水来自丰宁,水所带来的沙子正在无声地威胁京津的“水盆”。仅以官厅水库为例。官厅水库目前每年约有290万吨泥沙流入水库,淤积量已超过6.19亿立方米,约占总库容的27%。

    张家口坝上地区北接内蒙古,海拔比北京高1300米以上,风沙一过坝上便可直驱入京。目前,这一地区沙漠化土地达1293万亩,占总面积的近7成,成为悬在北京头上的沙源地。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域,沙漠化肆意蔓延。敦煌一带,本世纪50年代红柳茂盛的地带,被称为“红柳园”,目前则一派荒芜。方圆三四十千米找不到红柳的踪影。农田和村落逐渐被沙海吞没,河西走廊的库都克沙漠,柴达木沙漠也在不断向东向南扩大,风沙和热风逐年加剧,每逢风沙来临,天空一片昏暗。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已经越过内蒙古与辽宁的边界线,正以平均每年前进3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威逼中国东北工业大城市沈阳。

    “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穹尽空。”(《精进要旨》“法正”,李洪志著)

    这说明了宇宙大法在制约人类的生存淘汰与否。当人类道德高尚, 积德行善,土地就肥沃。人们生存环境相应的符合人类的道德水准。随着人类道德水准的降低,土地就渐渐贫瘠,沙化。人们生存的环境就愈来愈恶化。历史上苏美人的文化,楼兰,尼雅等等就是一个个深刻的教训。在今天这些沙化的土地成为肆虐的沙尘暴滚滚而来的源地。它威胁到中国的存亡。当江氏集团还在不断迫害法轮大法;而人们还在听信着谎言反对法轮大法,对违背人类根本道德准则的事不闻不问,甚至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时,真正的灾难可能顷刻就到。史前大西洲及文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不是天方夜潭。


    正见新闻述评:干细胞研究受到严重挑战

    梓群

    近年来,人体干细胞的研究成为生物医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项目,人体多能干细胞亦成为人们寄以厚望的新万灵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频频报道干细胞具有多能分化的潜能,似乎有可以分化成所有组织的能力,因而成为替代各种坏死或失去功能的脏器的后备军,然而干细胞真的有这种无所不能的能力吗?3月14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完成的科学实验结果,质疑干细胞的这种潜能。不仅如此,他们发表的结果对以前有关干细胞的研究有很大的挑战。

    据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报道,来自一种组织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另一种细胞,例如,来自血液的干细胞可以移植到脑组织中分化成神经细胞,这个发现在生物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兴趣。但是这两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是,干细胞并不是分化成另一种细胞了,而是和某种组织细胞发生了细胞融合,产生了多倍体细胞(正常人是两倍体),染色体数目比正常多了一倍,《自然》杂志的评论说:“这样的细胞也许是病态的”,“产生尚不知道的健康后果”。

    其中一个研究小组来自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 (1),他们发现把小鼠的脑细胞和多能胚胎干细胞共同培养后,按照脑细胞的标志筛选出来的细胞,除了有脑细胞的标志,还有转基因标志以及干细胞的染色体,这表明这种细胞是融合细胞,具有两种前体细胞的特性,当然这种融合细胞的表现也和其他科学报道中一样有多种分化的功能。

    另一个小组是美国佛罗里达医学院病理系、药学系和分子遗传微生物系的一个合作小组 (2),他们把成人的骨髓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共同培养,培养后的骨髓细胞确实具有多能干细胞的特性,但是他们发现这种细胞的染色体含量发生变化,有的是四倍体,有的是六倍体,显然是融合的细胞。

    如果这样的干细胞技术用于临床,后果是可想而知,耶鲁大学研究干细胞的一位学者克劳斯说:“融合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她说她和其他的研究学者将检查融合现象是否可以解释很多已有的实验结果。

    加州Salk研究所 (La Jolla, CA) 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学者盖奇(Fred Gage)说:“这样的融合现象可能在以前被错误地理解了(即被认为是干细胞单纯的分化的表现)。”尽避融合的几率不高,但是文章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融合细胞生长呈现明显优势,所以不能排除研究人员被误导的可能性。

    可想而知,如果由这样的有遗传缺陷的干细胞产生的器官或组织,对人来说绝对不是福音。在整体水平上,人体具有超常的自我调控功能。比如,安慰剂对帕金森氏病的出人意料的治疗效果(3),修女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也说明了人体精神对机体的超常作用 (4, 5)。最近有研究表明,心脏也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6)。人的生命并不是仅仅一个单纯的由器官构成的肉体,人和动物的区别也不仅仅是5%的基因序列的不同,如果人类将解除痛苦的方式完全建立在重建一块块组织的基础上,那么人类就只能在高等动物的范围里徘徊。


    参考文献:

    1. Terada, N. et al. Bone marrow cells adopt phenotype of other cells by spontaneous cell fusion. Nature,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 nature 730, (2002).
    2. Ying, Q-L., Nichols, J., Evans, E. & Smith, A.G. Changing potency by spontaneous fusion. Nature,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 nature 729, (2002).
    3. de la Fuente-Fernandez, R., T.J. Ruth, V. Sossi, M. Schulzer, D.B. Calne, and A.J. Stoessl. 2001. Expectation and dopamine release: mechanism of the placebo effect in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293, no. 5532:1164.
    4. Danner, D.D., D.A. Snowdon, and W.V. Friesen. 2001. Positive emotions in early life and longevity: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 J Pers Soc Psychol 80, no. 5:804.
    5. Snowdon, D.A., L.H. Greiner, and W.R. Markesbery. 2000. Linguistic ability in early life and the neuropath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indings from the Nun Study. Ann N Y Acad Sci 903:34.
    6. Quaini, F., K. Urbanek, A.P. Beltrami, N. Finato, C.A. Beltrami, B. Nadal-Ginard, J. Kajstura, A. Leri, and P. Anversa. 2002. Chimerism of the transplanted heart. N Engl J Med 346, no. 1:5.


    多维空间研究新进展:“膜世界”理论

    文/裘真

    佛道两家的世界观都提到了另外空间的存在,比如三界之内有很多层“天”,并且修炼有成就的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中国气功高潮中,有许多杂志也报导了人体特异功能现象,例如从密闭的容器中取物等等,研究者往往认为这些现象是突破我们现有空间的结果。当然也有许多人不相信,认为另外空间只是凭空想象,因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连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探测不到它们的存在。

    然而,科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超越人类现有知识的。他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并不能证明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仪器还不够先进。在现代物理学研究中,为了能够把万有引力和其它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提出,我们这个宇宙可能只是多维空间的一个层面(膜)。基于这个“膜世界”的概念,科学家们试图把万有引力和其它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权威科学杂志《自然》2001年6月28日(第411卷)报导了膜世界理论的研究。以下为原文的部份翻译。

    请设想一下,我们熟悉的这个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宇宙被一个多重宇宙所代替,当然这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现在设想这个多重宇宙是以多层膜的形式存在于一个多维超空间。这些另外的时空可能只有原子大小,也可能无限的大。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进入这些时空,但是它们却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物理现象产生深刻的影响。

    “膜世界”迄今只是在理论物理学家脑海里被证明存在的奇异世界。虽然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实际上“膜世界理论”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个尝试,去解决最令现代物理学家们苦恼的问题:怎样把引力和其它三个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

    对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特性的最流行的解释是“标准模型”。其主要的缺点是不能把引力和其它作用力平等对待。多膜世界物理学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教授尼玛阿肯尼-哈米德说:“这是非同寻常的,虽然引力是最早发现的,却是迄今了解最少的力。”与其它的夥伴相比,引力很弱。比较两个电子之间的引力与电磁斥力,引力要弱10^43倍。阿肯尼-哈米德用了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个普通的磁铁能够吸起桌子上的一根别针,尽避整个地球的质量都在向下拉这根针,试图阻止它被磁铁吸上去。”

    然而现在的宇宙理论要求,在宇宙“大爆炸”后的一个很短时间内,所有的四种基本作用力是合一的。在这样的高能状态下,这些作用力随着宇宙的冷却,在互相分离之前,引力一定与其夥伴有相同的强度。

    目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理论是“超弦理论”,它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都用振动的一维“弦”来表示。根据超弦理论,在极小的距离(10^(-35)米)之内,引力的强度可以赶上其它夥伴。如果能探测这样小的范围,就可能发现另外7个卷曲的维度。

    科学家们让两个能量极高的较大粒子互相碰撞,在碰撞产生的碎片中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如果“超弦理论”是对的,那么要想探测引力的性质,所需要的能量将高达10^16万亿电子伏特,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只有2万亿电子伏特。

    巨大的能量也给理论物理学家带来了麻烦。粒子碰撞实验表明:电磁力和弱核力在1万亿电子伏特能量时可以统一起来。通过仔细调节,“标准模型”可以适用于这个“电弱”能量级别,但是无法解释观察到的弱电能量级别和弦理论所预言的10^16万亿电子伏特之间的巨大差异。物理学家们把它叫做“级别问题”。

    大多数理论物理学家试图通过引进“超对称”来解决“级别问题”。这个理论提出,在“标准模型”中每个粒子都有一个镜象,它们具有不同的“自旋”这种基本特性。这些粒子的量子效应处于极高的能量级别(10^16万亿电子伏特),但是理论物理学家们发现:他们几乎完全抵消掉了,只剩下“电弱”能量级别。

    1998年,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工作的阿肯尼-哈米德、萨瓦斯迪莫泊拉斯和加艾德瓦里从另一角度考虑“级别问题”。他们设想如果引力和电弱力具有相同的能量级别,那么引力会是什么样的呢?

    经过深入的研究,阿肯尼-哈米德等提出了“膜世界理论”,认为许许多多空间是以多层膜的形式存在于一个多层超空间。图示为其提出的一个模型。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膜(空间)是以折叠的形式存在的,遥远的星球在一个多层空间中看可能离我们地球只有1毫米的距离。光波只能局限在膜内传输,而引力却能够“泄漏”到其它空间,也即引力可以在其它空间传输。由于这个差别,引力在我们这个空间看起来就非常弱了。


    《自然》在这篇报导中对“膜世界理论”有更详细的介绍,读者可以参阅。现在“膜世界理论”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实验物理学家们正在用实验对“膜世界理论”的预言进行验证。

    事实上,对万有引力本身,也有很多疑问。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一直疑惑不解的是,他们发射的几个宇宙飞行器逐渐放慢,偏离按照“万有引力定律”所计算的轨迹。特别是对先驱者10号轨迹的观察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后记]

    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上,为了解决黑体辐射、氢光谱、光电效应等问题,物理学家在本世纪初提出了“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其特点是人们已无法用在宏观世界的经验来想象微观量子世界的景象,而只能以数学计算推导我们在宏观世界所能观测的结果。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都可以被量子理论统一地描述为一种力的不同表现。现代物理的另一个支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优美地描述了引力。在牛顿力学中,引力被认为是物体之间的相互牵引,其力度大小随距离的平方减弱。可是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物体之间的直接的、即时的所谓牵引,而是物体的质量使时空弯曲,而时空的弯曲造成了牵引的现象。所以虽然人们仍将其称之为引力,但人们已认识到它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牵引。爱因斯坦一直试图将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而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物理学家试图用“引力子”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粒子之间不停地交换引力子,从而产生了引力。可是这个尝试并未获得成功。上文介绍的多膜理论以及在此之前的超弦理论都是在这方面的尝试。这些理论都认为宇宙不只是长宽高和时间四个维度,还有其它维的存在,而膜理论更明确假设有其它的膜世界的存在。

    然而在修炼界,人们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通过修炼这种方法证实了另外空间的客观存在。有许多修炼的人通过天目能够看到另外空间中存在的物体、生命,而且能和这些生命体沟通上,甚至这些修炼者自己还能够遁入另外空间。中国科学家曾对遥视、特异致动、突破空间障碍等等进行过深入研究,证实了这些超常现象的存在。正是因为它的超常,一般人很难理解,更难以体验它的存在。李洪志老师在《转法轮》第一讲中论述:“假如当你进入到细胞与分子之间、分子与分子之间,你就会体验到已经进入另外的空间了。那个身体存在形式是什么样的?你当然不能用现有的这个空间的概念去理解,你身体得同化那种空间存在的形式要求。在另外空间的身体本来就是可大可小的,那时你会发现那也是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指的另外空间存在的一种简单形式,同时同地存在着另外的空间。”


    科学前沿新闻:要么癌症、要么衰老,你选择哪一个?

    大法弟子

    据一月三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使用太多的抗癌症药物使得实验小鼠早衰。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哺乳动物可能必须在与癌症抗争或与衰老抗争中取得平衡。

    据报道,这个研究是由美国贝勒医学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完成。这是首次实验证明P53基因在衰老中起作用。P53基因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抗癌基因,它被认为可以防止细胞癌化、调控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可以修补染色体的损伤。

    非常有趣的是这次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结果竟然是一个意外的发现,贝勒医学院病毒和微生物系的Donehow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本来是想将小鼠体内的P53基因消除,可是他们没有成功,只消除了这个基因的一部分,在失望之余,他们就将这些小鼠放到一边不再理睬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这些只有部分P53正常基因的小鼠患肿瘤的数量比野生型的同类少得多。他们进而研究发现,这个残缺的基因促使另外一个P53的备份超常活跃,因此这种小鼠患癌症的机会下降,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小鼠在过了一岁之后就快速地衰老,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减少、驼背、皮肤变薄、伤口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愈合,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的小鼠短百分之二十。

    研究结果很具有震撼力,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许多事情,以前生命科学领域认为对细胞造成的损伤,比如说辐射,能造成衰老,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损伤造成衰老,而是细胞对损伤的反应造成衰老。

    人类似乎受着一种无法摆脱的约束,必须在疾病或是衰老中进行选择。然而无论是疾病还是衰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人痛苦。也许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应该突破一下这种痛苦的不同表现形式,更加深入地研究这现象背后的制约因素。



    正见新闻:印度海底发现九千年前古城

    据BBC中文网2002年1月16日报道,海洋考古专家在印度西海岸附近,即古吉拉特邦海岸外的坎贝湾,发现的了一个文明古迹遗址,据认为有九千年历史,较原先所知的最早人类古城年代还要早数千年的古城。

    这是在去年偶然发现的,当时国立海洋技术学院的海洋学家正在检测该地区水污染的程度,却收到奇怪的讯号,于是放下两具敏感度极高的声纳装备下海探测,赫然发现一处长宽均达九公里的海床上的古城遗址。研究人员从海底发现的文物包括不完整的人类牙齿,动物骨骼,木制文物和陶器碎片。对这些文物进行的含碳量测定发现它们可能已经存在9千年之久。这片遗址的图像显示那里有楼梯、浴室和寺庙。

    原来人们一直认为最早的人类古城出现在西元前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而印度次大陆则在西元前两千五百年有过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一发现推翻了人们原来的认识。考古专家认为它可能属于一个人类完全不了解的史前文明。

    回顾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就会看到这一点:人们过去对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文化起源的认识一次次地被新发现推翻,直到现在还在被普遍使用的一些理论,象进化论,其实已经完全无法解释这些新发现了。只是由于惯性的原因,人们还习惯性地使用着旧理论。

    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已经在提醒我们了:是睁开眼睛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时候了。


    正见新闻评论:越来越凶险的疟疾

    李群

    疟疾,在中国南方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每年全世界有三亿至五亿人感染疟疾,而每年死于疟疾的人达三百万,使得疟疾成为人类致命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全球大约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疾病的发病区,据2001年11月10日《科学新闻》杂志报道,近年来抗药性疟疾不断增多,使得疟疾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疟疾的强烈致病性和致死性使得前景不容乐观。而真正惊人的科学发现是:尽避古代也存在疟疾,但是它的致命性却始于现代。

    加州大学厄文分校的史蒂芬・李奇博士是一个研究疟原虫的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们发现疟原虫的基因有很强的可变性,而且一种有最强致病性的疟原虫在最近有一个显著的增殖。李奇博士说:“如果疟疾疫苗是针对那些变异性强的抗原而制造,那么就象瞄准了一个移动靶那么费劲而无效。”意大利罗马的La Sapienza 大学的马里奥・库里兹是研究蚊子的专家,他认为单一的疟原虫的变化并不能解释疟疾致病性增强的原因。

    尽避近年来疫苗、抗疟疾药物以及驱蚊药在大力发展,抗药的疟原虫以及抗驱蚊药的蚊子也层出不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疟疾这样泛滥和无法控制呢?也许没有很多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类在不断发展的高科技的庇护下,一些在古时候并不那么致命的疾病却变得很凶险?事实上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并没有被忽视。

    现代的医学界一个常见的走向是:一旦得知哪一种疾病表现出对人类的威胁,医药界迅速地有针对性地研究杀伤力更强的药物或者杀虫剂,但是不久耐药的、致病性更强的细菌或者微生物也在强力药物的恶性环境中脱颖而出,造成对人类更大的生命威胁。其实耐药菌的产生速度比人类研究开发新药的速度快得多。

    但是人类除了对这些疾病的被动应付,没有珍惜这个现象去理性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除了疟疾,还有爱滋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似乎都是对现代人的天赐。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和这些疾病息息相关呢?

    参考文献:Ben Harder (2001) The seeds of Malaria. Science News, 160 (9) Nov. 10, 2001


    科学前沿新闻:安慰剂和鸦片的作用机理相同

    李梓

    瑞典和芬兰的研究者最近在今年二月的《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撰文,安慰剂和鸦片类止痛剂在脑部的激活位点是完全重合的。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 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 Predrag Petrovic及其他的同事报道了这项试验结果。他们用阳电子 反射断层摄影术发现安慰剂和鸦片都促使大脑的鸦片受体集中的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从而达到止痛效果(1)。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研究出安慰剂生理作用机制。

    安慰剂效应说明了精神对机体的作用,安慰剂效应向许多药物的实际治疗作用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医学界公认实际治疗中的安慰剂效应是无法排除的。这种现象可从两方面来说明:

    1、 心理作用可以导致生理方面(其中包括细胞和分子)的改变。
    2、 机体在非药物性的作用下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项研究虽然为安慰剂的作用位点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但还是没有能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安慰剂能导致不同的治疗作用,比如,安慰剂大同小异(多半是糖丸或生理盐水),不但可以止痛,还可以治疗心脏病,关节炎,哮喘,癌症,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等等。

    尽避安慰剂可以治病,但却不能用于治病,这是因为它的作用随机性。它的作用受到受试者和试验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时有时无。由于现代科学对精神方面研究的局限性,尚无法对安慰剂效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安慰剂效应是在外界因素诱导下出现的机体自我调控,体现了精神的超常作用。但如何调动人体自我修复和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机体的最佳工作状态对现代科学来说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断层摄影术所显示的安慰剂对脑部的作用和鸦片一致。


    参考文献

    1. Petrovic, P., E. Kalso, K.M. Petersson, and M. Ingvar. 2002. Placebo and Opioid Analgesia--Imaging a Shared Neuronal Network.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7, 2002;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