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唐太宗立纳谏言,从善如流(数文)

齐整升


【正见网2014年08月19日】

一、名医为皇帝治病,句句暗喻治国

据《元史•廉希宪传》记载: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人。他是朝廷征召来的名医。

有一天,廉希宪来为皇上看病。皇上高兴地说:“朕今得良医,疾病可以痊愈了。”

廉希宪恭谨地说:“医生善于用药治疗疾病,如果皇上能听从医嘱,遇事小心,注意禁忌,则确如陛下所言。如果皇上过于放纵和随意,那么,良医又有何用?”皇上听了连连点头。

这是廉希宪借用治病,在劝进皇上治国之理。“遇事小心,注意禁忌,不可放纵和随意”: 皇上果能如此,则个人体健身安,国亦强康,而天下太平矣!

二、敢当面将皇帝比作昏君的直臣

据《晋书•刘毅传》记载: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

晋武帝曾问他:“卿(您)看朕(皇帝自称)可比作汉朝的哪个皇帝?”

刘毅回答说:“可比作桓、灵二帝。”晋武帝说:“我的德行虽然不及古代贤君,但能克己治国,又平定东吴,统一天下。比作桓、灵,岂不是过分吗?”

刘毅答道:“桓、灵二帝,将卖官位所得之钱,入于国库;陛下将卖官位之钱,入了私囊:您比起桓、灵还不如呢!”

武帝大笑道:“桓、灵时代,没有人敢说此话;现在,有卿这样的直臣,这是不一样的。”

三、天子应知天下的艰难!

据《宋史•李沆传》记载: 李沆,字太初,太原人。他每日搜集全国各地的水旱、盗贼情况,向上奏报给皇帝。他说:“天子年轻,应该知道天下人的艰难!不然,就可能会做出大兴土木,或用于征讨、祭祠之类的事。”

后来,宋真宗封岱庙;祭祀汾神;建造宫观。王旦感叹道:“李文靖(李沆死后谥名),真是圣人!”

四、明太祖寻玉玺,周敬心谏施仁政

据《明史•周敬心传》记载: 周敬心,山东人。

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下旨,寻求玉玺。周敬心上奏书,极力反对,奏书中大略说:“……臣又听说,陛下连年远征,北至沙漠,是为寻求传国玉玺。当初楚平王得卞和之玉,至秦始皇时,始称为玺。以后,历代相传到后唐,国势兴衰、废立,皆不在于玉玺。石敬塘作乱,潞王携玺自焚,则秦玺从此已不在人间。石敬塘入洛称帝,换玉刻玺,晋亡流入辽国,辽亡弃入桑乾河中。元世祖时,札刺尔(人名)用网从河中捞出玉玺。今元人所挟去者是石敬塘所制之玉玺。远古夏、商、周三代,不知有玺,仁义即为传国之玺。所以说:圣人的至宝,是天子之位,用何守位?那就是仁。施行仁政,以致天下太平。陛下何必轻视天下之大玺(指施行仁政),而苦苦寻求唐宋之小玺呢!”

五、唐太宗立纳谏言,从善如流

据《唐书•王珪传》记载:王珪被唐太宗封为谏议大夫,后升为侍中。

王珪有一天进宫,见有美人,侍立于唐太宗身边。那个美人,原来是庐江王瑗之姬。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瑗,暴行无道,害其夫而娶其妻,怎能不亡呢?”

王珪要美人退下,然后对太宗说:“臣听说:齐桓公至郭国,问父老道:‘郭国为何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国的君主,喜欢善良,而厌恶邪恶。’齐桓公说:‘照你所说,郭国的君主应该是个贤君,何至于灭亡呢?’父老说:‘不是的,郭国的君主,喜欢善良,而不能重用;厌恶邪恶,而不能除掉:所以灭亡。’今陛下明白庐江王瑗灭亡的原因,而其姬却在陛下身边。臣认为:陛下即是知其恶,而不能除掉。”

唐太宗对这番话,表示了赞同,并予采纳。可谓从善如流!

(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