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小百姓参与国家大事有益于世(数文)

慧淳


【正见网2014年07月01日】

一、小小百姓也能参与和干预国家大事,有益于世

周朝时,楚庄王要建筑一个很高的台,那个台绵延上百里,台将要建好时,楚庄王看着巍峨的建筑,下令凡是当时劝谏不要筑台的大臣,全要处死。

消息传来,有个叫诸御己的人,正在田里耕种,他对同伴说:“不行,我要去规劝楚王才对。”同伴说:“我听说规谏国王的,都是谙练人情、通达事理的大人物。你一个庄稼汉,能劝谏什么呢?”诸御己回答说:“要说种田,咱俩能力相当。至于去劝说国王,我可要比你强多了。小小百姓,也应该关心、参与和干预国家大事。”

说完,他丢下耕具,入朝去规谏楚王。他娓娓道来,对事情条分缕析。楚王被他说服了,马上就停止了筑台,并免掉了无数百姓的劳役。

正因为这样,楚国有首歌谣唱道:“是薪火吗?是柴草吗?如果没有诸御己,最终也没有你了吧?是柴草吗?是薪火吗?如果没有诸御己,最终谁也不会留下来了吧?”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出,楚国人对他是多么感激呀。

确实,古代的苦役劳民,没有比楚王造台更严重的了。而且,连劝谏的人,都要被处死了,谁还敢站出来再说话呢?但诸御己做到了,因此,谁又能说国家大事,小小百姓就不能参与、不能干预呢?

小小百姓也能参与和干预国家大事,这是有益于世的好事,也有古例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二、宰相胸襟

周朝时,楚国斗伯比(人名)有个儿子叫斗子文,因为出生的时辰不吉利,刚生下来就被丢在梦泽这个地方。老虎见他可怜,给他奶吃,他才得以活了下来。因为楚国方言中“乳”读作“谷”,“老虎”读作“於菟”,所以人们又把斗子文叫作“斗谷於菟”。

斗子文成人后,做了宰相,他勤勉朝政,每天总要忙到天黑,才回家吃饭,只要人们看到他,他一定是在忧虑、思考着国家大事。因为他经常废寝忘食,楚成王每次上朝,都要准备好一些干粮、干肉给他。成王要给他俸禄,斗子文说什么也不要;再给,就逃得远远的,直到成王不再坚持,他才回来。后来宫廷发生政变,有个叫斗般的人,杀了成王的弟弟子元,国家有乱,饥荒一片。斗子文就变卖所有的财产,来帮助国家度过灾难。

斗子文先后三次被任命为宰相,又三次被解除职务,无论是任命,还是解职,每一次他都非常平静,从不喜形于色,或怒形于色。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被解除职务时,他总是把做宰相的施政方针和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部告知新任的宰相。正因为这样,就连大圣人孔子,都称赞他的忠心。

患得患失,本就是浅薄之人的作为。而能够三次任命和解职,都安然淡定,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坦荡清白!况且免职时他不但不生气,还将旧日自己所施行的政策方针和工作的经验教训,都仔细的告知新任者。

如果人人都能像斗子文这样,哪里又还有为权力与名利,而互相倾轧的事情发生呢?如此一来,官场平静无事,那就自然天下太平了。

三、史鳅死谏驱奸臣

周朝时,卫国有个叫史鳅的人,当官当到了大夫这个职位(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当时的国君卫灵公,是个糊涂人,他不用贤人蘧(读趣)伯玉,却重用奸臣弥子瑕,史鳅心内焦急,屡次劝谏,卫灵公就是不听。

后来史鳅得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嘱咐儿子说:“我活着没法纠正君王的过失,死后也没必要按礼法来埋葬,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下就行了。”

史鳅死后,卫灵公前去吊唁,看到尸体竟然放在窗户下,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们的家人:这是为什么?史鳅的儿子,就拿父亲临终前说的话来应答。

卫灵公惊愕良久,突然悟到了什么,慢慢地说:“这确是我的过失呀!”回到宫后,就把奸臣弥子瑕辞退了,改用蘧伯玉。

孔子听说了这事,感叹地说:“史鳅真是忠直之人啊!就是死了,还要用尸体,来作一次最后的进谏。”

四、神护佑好人的奇异现象

汉朝的许杨,是汝南人。汝南郡里有一道蓄水的鸿却陂,因时间久远,陂道早已毁坏。

当时的太守邓晨,一心要修复它,以便重新发挥它的作用。他听说有个叫许杨的人懂水利,就请他来和大家一起商议。许杨根据地势,在那里修起了一条四百多里长的塘岸,灌溉良田、喂养牲畜取水,老百姓因此得到了许多好处。

但刚刚建塘岸的时候,汝南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诬陷许杨在修塘过程中,接受了贿赂,说得有证有据,邓晨就把许杨投进了监狱。奇怪的是,刑具一给许杨戴上,那刑具就自动解开了,掉到地上。再戴,又再解开。监狱官把这个奇怪的现象,报告给邓晨,邓晨吃惊道:“难道果真是冤枉他了?我听说,忠义诚信是能够感动神明的。莫非许杨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应验?”

邓晨当夜就把许杨释放了。当时天已完全黑下来,但道路的上空,总像有一束火光,一直照耀着许杨走路。当时的人们,都感到很诧异。

五、亡灵的提示和感恩

汉朝有个叫王忳(读顿)的人,有一回,他在旅馆遇见一个人,那人对他说:“唉,我感觉自己不久将要远离尘世,这里有十斤金子,送给你,并请你用一些来安葬我。”说也奇怪,还来不及问清姓名,那人就死了。王忳就把他安葬了,剩下的金子,都放在那人的棺材里面。

后来王忳做了亭长。有一天,一匹马跑到亭里,却突然停住了,那时候,刮着很大的风,又突然不知从哪里吹来一条绣花被,落在王忳的面前。王忳把这事告诉了县令,县令就把马和被子,都判给了他,归王忳所有。王忳乘了马回去,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匹马忽然狂奔起来,一直跑进一所房子前,才停住。

那户人家,认出马和绣花被,都是自己的,就问王忳是怎么回事?在王忳的叙说中,对方终于知道了:眼前的这个人(王忳),就是以前安葬他儿子的人,对方对王忳感恩不尽……

许止净评论道:王忳的品行,实在是常人难能可贵的。风把绣花被,吹飘到他的面前,马狂奔到亭中就停止,更把他辗转带到那户人家面前,这都是那个死去的人,不想白白受恩,而要把他的德行,彰显给世人知道啊!

六、两人诚实人,说话不一样

汉朝的阎敞,在太守府里做官。那时候.太守府里,另有个叫第五常的人,被朝廷召去做事。第五常就把以前积蓄下来的薪俸一百三十万钱,寄存在阎敞那里。阎敞就把钱埋在了大堂底下。

后来,第五常家里的人,都生病死了,只剩下一个九岁的孙子,也不知道流落到何处去了。

后来,那孙子长大了,他小时听祖父说过有钱三十万,寄存在阎敞那儿,就辗转找到了阎敞那里,说想拿回来用。阎敞见了他,又喜又悲,把所有的钱,都还给了他。第五常的孙儿数了数,一共一百三十万钱,就说:“祖父只对我说有三十万,怎么忽然冒出那么多,一百三十万啊!”阎敞说:“肯定是你爷爷生了病,记错了,请你不要疑虑,这些钱,确实是你祖父留下来的。”

第五常的孙子说:祖父告诉他只有三十万钱。这可能是第五常要感谢阎敞替他保存钱财,而故意这么说的。但阎敞德行那样高尚的一个人,怎么会私扣他的银子呢?而那个做孙子的,听到祖父留下那么多钱也只说有三十万,也确实是一个诚实的人了。

七、杏林内的两件神奇事

晋朝时候,有个叫董奉的人,住在庐山,他很有法术,替人家治病,是药到病除的,但他却并不收受别人一点财物。只有一件:如果医好了病重的,就叫他们种五株杏树;如果医好了病轻的,就叫他种一株杏树。

这样,过了几年,那些树竟然长成了很大的一片杏林了。杏子成熟的时候,董奉就造了一个米仓,叫买杏子的人,用谷来换杏子。至于放多少谷进米仓,他让那些人自己衡量。

买杏子的人中,有些缺德的,拿的杏子多,放的谷物少,他们走的时候,便竟有一班老虎来追逐他们,直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才罢休。这是第一件神奇事。

董奉拿换来的谷物,去救济那些贫穷的和来往的行人,一般,每年都要用去一千五百石谷。但就是这样,还是剩下来好些谷。这又是一件神奇事。

(以上均据蔡振绅《八德须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