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枉杀无辜者必须偿命!(共七文)

秦自省


【正见网2014年06月09日】

一、天经地义:枉杀无辜者必须偿命!

戴十,不知道是什么人,金朝灭亡以后,居住在洛阳东南的左家庄,以给人做雇工为职业。

1243年八月,有个通事(懂金人语的翻译官),在他家的豆田里放马,戴十把马赶了出去。通事大怒,用马鞭一顿乱抽,竟把戴十打死了。

戴十的妻子梁氏,抬着丈夫的尸体,到军营里告状。那通事本是富贵人家的奴才,富主平素对通事就有所纵容,现在便主动用两头牛,五十两白银,带上几个家仆,到梁家赔罪,并劝她道:“你丈夫死了,也是天命。你两个孩子都小,赔点钱可以活命;即使是把这个人杀了,对死者有什么好处呢?”

梁氏说:“我丈夫无罪,而被活活打死,怎么能够谈论金钱!自古以来,天经地义:枉杀无辜者必须偿命!我只要这个奴才偿命!我母子就是讨饭,也心甘情愿。”

富户的家仆见梁氏理硬,又不愿改变主张,便对梁氏说:“难道你想亲手杀了这个人(通事,翻译官)不成?”

梁氏说:“有什么不敢的!”就拿过刀子,要亲手杀他。众家仆害怕梁氏痛恨通事,会不让他痛痛快快地死,他们就把通事杀了。

梁氏用手捧着通事的血,喝了两口,然后,带着两个孩子走了。

(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

【附言】

杀人偿命,古来就是定则。通事打死了人,众人不把他交给官府处理,就这样把他杀了,说明杀人偿命,这在古时就被公认了,甚至不需要依法律论罪。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本文中简明扼要的记下了这桩天经地义:枉杀无辜者必须偿命的事,主要表现了梁氏的形象,她的丈夫戴十,被通事活活打死,她执意报仇,不为钱财所动,也不管日后的生活多么艰难。眼见通事被杀死,愿望已足,还“掬血饮之”才离去。梁氏倔强、勇毅、正义通天的性格,非同一般。

值得深思的是:梁氏抬着丈夫的尸体,到军营里告状,軍营里的人,并不将尸体“抢过去,毁尸灭迹”,包庇自己的通事。在这方面,做得比当今的中共軍警、法院、政府,通情合理,高出万倍!

二、杨守陈不计较驿丞

杨守陈任洗马(官职名)时,请假回家探望亲人,途中住在一所驿站,驿站的副站长,不知道他是什么官,和他一起坐下,施平等的礼节,并突然问道:“您任洗马,一天洗几匹马?”

杨守陈随便答道:“勤快就多洗,懒惰就少洗,没有一定的数量。”

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告:“一位御史快到了。”副站长就催促要杨守陈让出上等房子,以便给即将到来的御史安歇。

杨守陈说:“等他来了,再让也不迟。”

等那御史到了,原来他曾是杨守陈的门客,御史跪着给杨守陈请安。

副站长看着御史,御史不见他,他趴在台阶下,做出各种各样乞求哀怜的样子。

杨守陈连忙过去,拉他起来,一点也不计较他。

(明代焦竑《玉堂丛话》)

【附言】

某驿丞不知道洗马一官的职责,以为就是洗刷马匹,闹出笑话,无可指责。他认定洗马小于御史,要杨守陈给御史让位,见情势不对,“百状乞怜”,也是常人之态。官大一级就压人,何况他是小小的驿丞,由不得他不逢迎和战战兢兢。
杨守陈有胸怀,任某驿丞误解,不受尊重,也不计较,更不仗官职耍权势,平平淡淡做官,和和气气待人。可以说给仕途上的人,做了一个榜样。

三、张某愿为义死

宋代的张泊,在掌管相州的时候,该地区有个张某,杀了某富户六口人,来到县里自首。县里把此案,报告并移交到相州府。

相州府的张泊,亲自审问他:“你为什么杀人?”

张某说:“我的亲家某,家庭贫困,常交租税给富户某人,少交了一点,就遭到百般辱骂。我见的次数多了,心里不平,想为亲家报仇,幸好完成了我的志向。但遗憾的是,某富家七口人,只杀了六个而留下一人,使他家还有活着的人。我的私仇已经报了,愿意接受法律处置。”

张泊问:“你杀了他一家,难道没有同党吗?”

张某回答:“我既然挺身而出,接受死刑,难道愿意牵连同谋吗?”

张泊又问:“你杀人报仇以后,为什么不逃命呢?”

张某说:“我亲家就是某富户的邻居,如果官府抓不到杀人犯,我亲家哪能得到安宁?”

张泊又问:“你为什么不马上自杀,而要自投官府,愿受官府惩处呢?”

张某说:“我如果自杀死了,谁来分辨我亲家没有参与谋杀?又有谁来把这件事,暴露于天下呢?同样是死,我应当为道义而死!”

张泊说:“我将向上司报告,请求赦免你。”

张某说:“杀了别人一家,怎么敢苟且偷生?再说,先王用斩首来制止杀人,如果不杀那杀了人的人,那么杀人就没有止境了。难道我愿意以一己之活,而干扰天下的法令吗?请赶快处死我,就是我的幸运了。”

张泊感叹了很久,最后依法处死了他。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

【附言】

张某的亲家,受债主羞辱,他仗义杀了债主一家六口,行为过于残忍,使无罪之人,做了冤死鬼。

张某仗义而能守义,杀了人主动自首,并不回避,既不牵连同谋,又紧紧地卫护亲家,一人独担责任。同时,他违法之后,又能守法,拒绝赦免。这使他处在一个具有尖锐矛盾的焦点。

人们在愤慨之余,不免深思:那个有钱的债主:何必要辱侮一个前来还债者,即使短斤少两,令其下次再补上,为何一定要辱侮其人格呢?

古圣曰:“恕人实即恕己。”真是如此。

四、御史诚谢县令的鞭父之德

新昌人吕光洵的父亲吕某,在乡里称王称霸,县令曹祥,把他抓来,抽打了一顿,教训了他一番,然后放了他。

吕某从此收性安份,最后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曹祥,是太仓县令。吕光洵后来做了御史,他在巡视太仓时,专门去拜见曹祥县令。曹祥已经忘记了以前的事。吕光洵专门谈起那件事,曹祥显得很不自在。

吕光洵御史却说:“没有您老人家对家父的教训,我父亲怎么能够改恶行善呢?他后来,对您感恩戴德,十几年如一日!”

吕光洵御史,呆在曹祥县令家里,谈了一晚上,才离去,并赠送给他一大笔钱财。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

【附言】

对人的教训有多种方式,鞭打是其一。不过,鞭打给人带来的皮肉之苦,容易成为人怨恨的根源。曹祥痛打了吕光洵的父亲一顿,没有埋下怨恨的种子,反使他弃恶从善,感恩戴德,连同吕光洵也感激不尽。这真有曹祥的功劳,不打,吕光洵的父亲不会醒悟,也许吕光洵会步父亲的后尘,也成为一个恶人。但是,已经做了高官的吕光洵,长年不忘记父亲受教训的这段历史,不能忘怀、并且报谢曹祥鞭父之德,他们父子,都是有淳德思恩的古风高韵啊!

五、一生待人宽厚,一生和气致祥

浙江副使曹时中,华亭人。邻居中,有一个凶狠的年青人,牢记前辈的旧怨,用白粉把曹时中的名字,写在牛屁股上,对他家的僮仆挥鞭抽打,还破口大骂,想以此来激怒曹时中。

僮仆回家告诉曹时中,曹时中慢慢地说:“别人骂我而你还复述,是又在骂我。赶快去向那个青年人道歉,不要啰嗦。”

那个年青人,见没有使曹时中愤怒、难堪,就写了一封信,好像是问候他,实际上是在信中痛骂他。并派人直接把信送到曹家。那人跪着把信呈给曹时中。

曹时中没有打开信看,说道:“你休息一下吧,等我的僮仆来。”一会儿,曹时中的僮仆来了,曹时中要僮仆把信烧掉,并对送信人说:“我知道你的主人,对我没有什么好话。我把信一烧了之,也并不忌恨他。”

那个年青人很感惭愧,不再羞辱曹时中。

曹时中一生待人宽厚,一生和气致祥。死时,享年九十。

(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

【附言】

先世的旧怨传给后世,怨怨相报没有穷尽,此类事,屡见不鲜。曹时中以忍让处理旧怨,使旧怨得以化解,从而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

有句俗话说:“让人非我弱。”曹时中的言行,表明确实是这样。邻居某青年的辱骂,无损于他的尊严,最终使某青年自感羞愧。人与人应该以诚相交,淡忘旧怨,这样,彼此都天宽地阔。

六、误找丞相府要马

汉代人卓茂,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给事黄门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卓茂曾经驾车出门,有个人拦住他,找他要马,认为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

卓茂问他道:“你丢失马,多长时间了?”

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

卓茂这匹马跟他几年了。他心知这马不是那人的,仍然解下马给他,自己拉着车子走了。

卓茂将走的时候,回过头来,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希望你到丞相府来,把马送还给我。”

某一天,那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到丞相府归还了卓茂的马。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社会生活中,不免有些误会,怎样对待误会?人各不同。卓茂的马被人误认,他明知对方错了,仍然平和地把马解下来给人,轻描淡写似的说一句:“如果不是你的马,请你还给我。”一点都不与人争辩。

这是一件小事,寥寥数语,生动地表现了卓茂温和宽厚的性格。而那误认了他马的人,能主动还马,也相当诚实。

七、这样好的师生关系,令人尊敬和感佩

明朝尚书刘南垣,告老还乡,闲居在家。有位直指使(官职名)以饮食不好,苛求郡县的官吏。郡县的官吏很忧虑。

刘南垣说:“他曾是我的学生,我将开导开导他。”等直指使来了,刘南垣接待他道:“我很想为你摆宴席接风,又担心妨碍公务,只留你在我家吃一餐饭。但我妻子又外出了,没有人准备,能够吃一顿家常便饭,好吗?”直指使不好违抗师命,没有推辞。

从早晨一直过了中午,饭还没有送来,直指使饿得很厉害。等饭到了,竟只有粟米饭,菜是:一碗豆腐。

直指使和老师各吃了三碗,觉得吃得太饱了。过了一会儿,美酒佳肴,一排排的在桌上摆满了,直指使却下不了筷子。

刘南垣要他再吃,直指使回答说:“已经吃饱了,实在是不能再吃了。”

刘南垣笑着说:“可见,饮食原本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人饿了,什么东西吃起来都是香的;肚子是饱的,佳肴也难吃出味来。这是具体情形造成的。”

直指使认为老师的教训很对,以后再也不敢以饮食不好,去责怪别人了。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刘南垣说饮食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不一定对,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这句话,可以称得上名言,道破了人的真情。饥不择食,饮食粗劣也倍感精美;饱不欲食,再好的饮食,也不觉得精美。

刘南垣教训挑捡饮食的弟子,方法平常而又叫人称奇,他不用生硬的说教,而让弟子亲身体验,从中悟出道理,使弟子心悦诚服,可谓教训有方。他过去教育弟子,弟子做官后,还能关心教育弟子,这样的教师真好。而这位直指使,也能再次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立即改正错误,也是一位好学生!

这样好的师生关系,真是令人尊敬和感佩呀!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