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

大法弟子 韵迷


【正见网2014年04月22日】

埙的历史至少有七千年历史,是有记载的乐器中最早的吹奏乐器。最早的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经过漫长的岁月埙发展到两个音孔、三个、五个,最后发展到六个、八个、九个至今。在清代埙出现断代,到近代又开始盛行。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埙的制作较简单,取纯净、不带砂石杂质的粘土,将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

埙的盛行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审美观是以和为美,“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每一种乐器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因素和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埙的特点是音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也许是因为埙本身是由泥土制成,所以听起来使人有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超脱感。

注:

1.关于埙的制作,在 《尔雅》中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2.唐代的郑希稷曾有一篇《埙赋》:“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纔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裏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对埙做了最详细准确的评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