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敦厚堪托大任,谨慎能成大功(数文)

郑念行 整理


【正见网2014年01月27日】

一、敦厚堪托大任,谨慎能成大功

周勃为人忠厚老实,而又质朴刚毅,这种人之所以可以委以重任,托以大事,是因为他有一颗正义、老诚、永不改变的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是很难琢磨的,有些人心思灵活,但不够忠诚老实,往往在政治上成为两边倒的墙头草,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所谓可以托大事,是表示相信他不会出卖自己,肯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因此,无论是交朋友或是纳部属,都需要像周勃这样忠厚的人。汉高祖那样称赞和信任周勃,是有道理的。

至于“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可以用诸葛亮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事实上,诸葛亮辅佐刘备,很多人只注意到他的神机妙算,以为他绝非常人所及。如果仔细推究起来,无非是他谨慎过人罢了。做大事需要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着不慎,则全盘皆输”。诸葛亮便是掌握了这一点,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才能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否则难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并立。

(事据《汉书》及《三国志》)

二、华子健忘

宋国有个叫华子的人,得了健忘症,刚出门就忘了回家的路。现在记不起从前,以后又记不起现在的事。

他在路上,指着一处房子问一位妇女:“这是哪里呀?”那女人说:“这是你的家,你怎么不记得了?”

他又问:“你长得很美,叫什么名字呀?”那女人听了生气地说:“我是你老婆呀,你连我也忘了吗?”

看他这个样子,他老婆四处祈祷、许愿、求医:“有谁能医好我丈夫的病,我愿意将一半的财产分给他。”

有一天,来了一位高人。他说:“你丈夫华子的病,不是占术、祈祷、药物所能治好的。让我和他单独同住七天,我试着改变他的思想,一定能完全治好他。”

也不知道这位高人用了什么方法,七天之后,真把华子的病治好了。这让华子的妻子、儿子,都万分高兴。

然而,谁知道华子病好了之后,却变得动不动爱生气,把妻子赶出了家门,对儿子任意地打骂,又拿着菜刀,到处地追杀。

人们都感到奇怪,于是问他:“你病好之后,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呢?”

华子说:“以前,我患有健忘症的时候,坦坦荡荡,心中连天地的有无,都不放在心上。哪来什么烦心之事呢?可现在恢复了记忆之后,生死得失,喜怒哀乐,全都随之而来,天天处于烦恼之中,因此言行变的喜怒无常了。”

可见,人世间的烦恼、得失、哀乐、好恶,都是由心而生,都是由自己的情绪转化而来。只有超越人为的价值标准,不为外物所困,抛弃名利色气的牵绊,才能坦坦荡荡,立于天地之间。

本文不是要人变成不记事的傻子,只是建议:不要过分迷恋名利色气,这样才能过的自由、轻松和愉快,“乐乎天命复奚疑!”

(事据《道教史》)

三、为官不筑宅

宰相李义琰的宅院简陋。他在岐州担任司功参军的弟弟李义琎,便在市场上买了一些造屋的木材,送给哥哥,要他盖新屋。

到李义琎进京朝见时,李义琰对他说:“国家任命我为国相,难道就可以问心有愧吗?建造豪华的住宅,只能败坏我的名声。这难道是爱护我吗?”

李义琎说:“那些当县丞、县尉之类小官的,上任就忙盖新房,哥哥你官高禄重,怎么能低人一等,让人瞧不起呢?”

李义琰说:“事难全遂人意,物不两兴:既有显赫的官位,又要宽敞的住宅,要是没有美好的德行,必然要因此而遭殃。我不是不想好房子住,是害怕因此而招祸。”终于没有营建新房。

李义琰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据冯梦龙《智囊》)

四、动机和效果应该是一致的

清代人颜元(颜习斋),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经常和他们谈古论今。

有一次,他和学生们谈起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他说:“这件事,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古时候,陈亮和朱熹就辩论过。我是同意陈亮的说法的。我认为,好心应该办好事。一个人办事,既要有好的目地,也要求有很好的效果;想想看吧,哪有只顾耕种,不管收成好坏的人呢?哪有带着鱼网,拿着鱼钩,而不想捕到鱼的人呢?”

“应该把想的和做的结合起来。有好的动机,就要求有好的结果!”

有个学生问:“那些理学家,为什么老是说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恪守道义,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利益呢?”

颜元说:“别听他们说大话了。他们说从来不考虑吃饭的事,难道他们的肚子,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不吃饭也不感到饥饿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们早就得到了高官厚禄,不用为吃饭发愁罢了。你们再想想,如果让饥饿和寒冷的穷百姓,不考虑吃饭穿衣,让没有房子住和大病缠身的人,不考虑住房和治病。那么,等待他们的,不是死亡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做事、做学问,都要为老百姓的饥寒温饱着想,要落到实处,要有效果。”

(事据《清史稿》)

五、游览山水不是玩的司马迁

二十岁的司马迁,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青年了。他认为,要记录好国家的历史,光读书不行;光在京城住着也不行。非到各地进行实际调查不可。那样,才能掌握许多活生生的材料,写出的历史才生动感人。

纪元前126年,司马迁离开了长安,坐着马车,向南行驶,出了关中。当年,汉高祖刘邦率兵推翻秦朝,走的正是这条路线。司马迁逆行这条路线,沿途搜集了不少汉高祖入关作战的故事和细节。

继续向南,他来到了长江两岸,来到洞庭湖畔。这里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有关古代楚国的史料,使司马迁大开了眼界。在汨罗江一带,他从当地人口中,听到了许多屈原的传说。因此,他对这位伟大诗人,更加敬佩了。

沿长江东下,司马迁登上九嶷山(相传舜巡视南方的时候,死在这里),后来又登上了庐山,听到了关于古代帝王的美丽的传说,看到了长江壮观的景色。

接着,司马迁兴致勃勃的爬上了会稽山(在现在浙江省)。山上有个又深又长的洞,据说是大禹住过的地方,人们叫它“禹洞”。司马迁找到这个山洞,打着火把走进去,仔细地看了又看。

长江下游两岸,曾经是反秦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韩信……这些英雄的许多事迹,在当地人民中广泛传播,而司马迁从没听说过。他如获至宝,都记录了下来。

在齐鲁大地上(山东),司马迁驱车来到了曲阜,瞻仰了孔子故居和他讲学的地方,又专门到了齐国都城,参观了战国时期的最高学府——稷下学宫。

司马迁尽情的游览祖国的山水名胜,凭吊古代英杰们的业绩。两年以后,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长安的时候,车里的竹简,堆得满满的,他已经记录了大量宝贵的史料。这些史料,为他后来写史记,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回到长安以后不久,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官名)。官职不大,却常跟随在皇帝左右。司马迁又跟着汉武帝到过北方和西北方许多地区,见过许多盛大的场面。后来,他还随军到了西南一带(四川、贵州、云南),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有了实际的了解。

司马迁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写史记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司马迁游览山水,是怀着写史书的目地,去考察、去收集、去记写材料的,他不是去玩的。他的忙碌与辛苦,比平时,要劳累的多!

(事据《史记》)

六、数茎嘉禾

河东太守给朝廷献来几株奇特壮大的谷子。大臣们要把它作为瑞祥之物,向元世祖皇帝报告。

平章政事(官职名)不忽木(人名)对河东太守说:“你境内生产的谷子,都是这样的呢?还是只有这么几株呢?”

河东太守说:“只有这么几株。”不忽木说:“只有这么几株谷子,既然不能使全体百姓受益,又怎么称得上瑞祥之物呢?”便不向元世祖皇帝报告,而让河东太守立即离开京城,运回去那不是瑞祥之物的“数茎嘉禾”,要他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办事,发展农业生产。

(事据《元史))

七、这篇鬼话,值得认真听!

人们常讲:“某些人鬼话连篇,不要去听它。”但是清代的纪晓岚,却写了一篇鬼话,认为这篇鬼话,是值得认真的听,并且深思的!

纪晓岚写道:

爱堂先生谈到:有一个老学究,晚上行路,忽然遇见一个死去的朋友。学究先生向来性子刚直,因此也不觉的恐怖畏惧,就问他:“你往哪里去?”

那个死去的朋友说:“我现在是阴间的差人,到南村去勾人魂魄。我们正好同路。”

于是,他们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破烂的房屋前,鬼指着屋子说:“这一定是一位文人住的。”

学究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文人?”

鬼说:“人在白天的时候,为生计奔波,掩隐了自己的性灵。只有睡觉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杂念,思想很纯净明亮。他所读过的书,每个字都从他的百窍中发出光芒,形状绚丽,就像锦绣一样灿烂。如果学问做到像郑玄、孔子那样,文采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那样,他的光芒就会照亮天空,和星星、月亮一起闪亮;差一点的,他的光芒可以照数丈;再差一点的,可照数尺。越往下,照得越少。不过最差的,发出的光也如同屋子里的灯,可以照亮窗户。这些光,凡人是见不到的,只有鬼神才能看到。这个房子上的光芒,有七八尺高,所以我知道里面住着一个读书人。”

学究又问他:“我读了一辈子的书,不知道我睡觉时的光芒,有多高?请你告诉我。”

鬼犹豫了半天,才说道:“昨天白天我经过你的书房,你刚好睡着了。我看见你胸前有一部高头讲章,五六百篇墨字,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就像笼罩在浓云迷雾中一般。实在是没有看见什么好的光芒。我不敢瞎说。”

学究听了非常生气,大声地骂他的朋友。鬼大笑着,走了。

古人讲:“君子不以言废人,也不以人废言。”又讲:“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那位学究对鬼的直言相告,不应该采取那种态度。

(事据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纪》)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