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刘禹锡叹沉船(共三文)

吉光羽


【正见网2013年08月02日】

一、马嘉鱼只知前进不知转弯的教训

海里有一种鱼,名叫马嘉鱼。马嘉鱼的肤色银白闪亮,尾鳍分叉,呈燕尾型,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凝视着前方。平时栖息在海水深处,春夏之交,溯江产卵,随着海潮浮在水面上。
    
渔民们抓住马嘉鱼产卵的季节,做成数十丈见方、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儿,由两只小舟拖着,缒入水底,拦截马嘉鱼群。
    
马嘉鱼虽然外表漂亮,可是头脑最简单,只知道傻头傻脑地一个劲儿向前游,不知道转弯,即使触到渔人为它们设下的罗网,也不停止。因此相继陷入帘孔中。这时,帘孔便随之紧缩。帘孔愈紧缩,马嘉鱼愈激怒,它们瞪圆双眼,鼓起双颊,张开脊鳍,更加拚命的继续向前冲,表现出看似“勇往直前,义不返顾”的样子,结果,终于被帘孔牢牢钳住,为渔民所捕获。
    
【附言】

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就应当立即把自己的错误行为纠正过来。不要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继续走下去。如果明知是错,偏要赌气蛮干,只能错上加错。该转弯时,转弯就是机灵;该退却时,退却就是明智;不该前进时,前进就是莽撞。

生活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千态百状,充满陷阱。马嘉鱼只知前进,不知转弯,只知道傻头傻脑地一个劲儿向前游,不知道转弯(迂回前进),即使触到渔人为它们设下的罗网,也不停止。这就是它不幸的根源,也就是这篇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据宋代姚镕《三说》)

二、 锄地农民和过路人

一个农民在田里挥锄耘种。他喘几口气才挥动一下笨重的锄头,劳动进度不快。
    
这时,有个过路人,见那农民种地的样子,立刻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抬高嗓音向田里喊道:“喂!那干活的,你太懒啦!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磨磨蹭蹭的,就是到了年底也干不完呀!”    
    
农民听了,停下锄头,扬手招呼过路人说:“是喽!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锄地,你不妨过来做个样子,让我学学,好吗?”
    
过路人听了,毫不客气地脱下外衣,大步走到田里,从农民手中接过锄头,飞速地干起来。他喘一口气,连刨数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的劲儿。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气力用尽,豆大的汗珠,象下雨似的顺着额角和脊背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地喘着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要不是有柄锄头支撑着他,他就会倒在地里。
    
过路人歇了好半晌,呼吸才平稳下来,他气馁地耷拉着脑袋,长叹一口气,缓慢地说:“唉,从今以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啦!”
    
农民微笑着,拍拍过路人的肩膀,温和地说:“种田有什么难的呢?不过对于你这样耕种的人来说,恐怕就显得难些吧。你喘一口气,连刨几锄头,这样干下去,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却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几口气,刨一锄头,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很少的。用你多的来比我少的,再用你少的来比我多的,究竟哪个快哪个慢,哪个轻松哪个疲劳呢?”
    
过路人起先对那农民很有些瞧不起,这时听了农民的话,不由心悦诚服地频频点头。他告别了农民,夹起衣服走出田地。
    
【附言】

这个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他只知蛮干,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土地全部翻完,结果“欲速则不达”,没干多久,就干不动了。那个农民懂得怎样种田,他根据土地面积和自己体力情况,合理地使用气力,有计划地干,因此干的时间长,收效也大。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尊重规律,不可急躁冒进。还要避免乱指责、瞎指挥。

俗话说:“见人挑担不知难,自己挑着试试看。”古人讲:“不以所能干众,不以所长议物。”(宋书)“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者虚。”(孔颖达语)“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曾国藩语)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据明代张翀《浑然子•田说》)

三、刘禹锡叹沉船

刘禹锡从汴水乘船,打算渡过淮河,到东边去。当船夫松开拴船的缆绳开航时,警告刘禹锡说:“现在水势迅疾,船又不大坚固,应当预先准备好救难工具,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刘禹锡听到这话,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仿佛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他命令随从们:用旧布和破棉絮把船上的漏洞堵严,又用泥灰嵌平船上的裂缝,并把渗进舱内的水舀净。仆人们干累了,他就亲自动手。晚上,督促仆人提高警惕,做好防险准备;白天,又一遍一遍地检查。遇到天色阴霾,日光黯淡的时候,就不敢前进;听到风声与平常稍有不同,也立即停船。每天他都是这样谨慎小心地度过。最后终于顺利地驶过凶险的水域,进入平静的河面。
    
船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船工们拉下船帆,放平船桨,把船慢慢靠近淮阴岸边,下船登岸,有的逛商店,有的下馆子喝酒,有的闲适地用手击着桥栏哼小曲;差役们都放心睡觉去了,刘禹锡也觉得再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也安安稳稳地倚在船窗边休息了。
    
到了半夜,河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偷偷地顺着船身上原有的裂缝钻进来。水流由细变粗,由缓慢到猛烈,终于冲溃船身,汹涌地灌进舱内。直到水淹没铺在客舱里的竹席和棉褥时,人们才发觉、惊呼,可是已经来不及挽救了。
    
大家顾不得穿鞋子,都光着脚向外冲,拚命跃上岸边的土丘。没等人们的眼睛眨一眨,只见船楼猛地一歪,船身便迅速下沉,瞬间船尾已经陷入泥沙当中。人虽然都脱离了灾难,可是行李物品,全部沉入水底。
    
刘禹锡若有所失地站在岸上,望着沉没的船只,感叹地说:“以前,我时时刻刻警惕着,因此尽管水急浪大,也没有遇难。如今安逸了,顺着平静的河流航行,却出了事。看来,使人畏惧的道路,果真没有固定的地方啊,它不出现在叫人畏惧之处,而出现在被人认为平安的旅程中!(原句是:“畏之途,果无常所哉!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
    
【附言】  

这件事告诉我们,灾难往往最容易发生在人们以为平安无事、因而不加注意的地方。保持警惕,能渡越险道;而麻痹大意,却过不去坦途。

《尉缭子》说:“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据唐代刘禹锡《刘禹锡集》卷六《因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