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穴道:足少阳胆经

林贵


【正见网2013年03月23日】

八月七日立秋,所以节气是由夏天走至秋天,秋气与肺气相通,秋天这个季节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气血就开始由外向内收,以适应自然的变化。气血往里走,就会出现秋燥,所以有的人会觉得鼻燥、皮肤痒、干咳、甚者易流鼻血等现象。所以在饮食、起居都应有所调适,多吃些滋润的食物,不应再从事激烈、大出汗的运动,以调养肺气。五行金克木,所以对肝胆之气不利,应多按摩胆经、肝经的穴位。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膝痛针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压足部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介绍足少阳胆经,《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经循行的时辰:23时~1时。五行属木。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

足少阳胆经,从眼外角起始,向上到达头角部,再向下到耳朵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到肩上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左右相交,再退回来向前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朵后边进入耳中,出来走到耳朵前,再到眼外角的后面。它的又一条支脉,从眼外角分出来,向下到达足阳明的大迎穴附近,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并,再一走到达眼下;下边经过下颔角部,下行到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部会合后,进入体腔贯穿膈肌,联络肝,归属于胆,再沿着胁肋的里边,浅出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毛边际,横向进入股骨大转子部。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部下行到腋窝下,沿着胸侧,经过浮肋,下行和前面的支脉在股骨大转子合并,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走在腓骨之前面,直下到腓骨下端,浅出足外踝的前面,再沿着足背,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缝到其末端。

它的分支,从足背上分出进入足大趾趾缝,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再回过来贯穿爪甲,分布在足大趾背上的丛毛部(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有四十四穴(左右共有八十八穴):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 冲穴、浮白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 脑空穴、风池穴、肩井、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 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有了异常变动会表现为下列病症:

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份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酸痛,小趾侧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 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内经》:“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此说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对于头面、躯干及内脏的重要治疗作用。《内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 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 气之输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井、荥、俞、经、合”五穴,这五个穴位在五行分属金(窍阴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侠溪穴)荥主治身热,木(足临泣穴)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辅穴)经主喘咳寒热,土(阳陵泉穴)合主治逆气而泄。手足阳经有原穴,足少阳胆经之原穴为丘墟穴。

以上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井穴--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的井穴“足窍阴穴”,井主治心下满。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足窍阴穴五行属金,而足少阳胆经五行属木,五行相克,金能克木,故为本经之克穴。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足窍阴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躁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

临床用足窍阴穴治疗头痛、喉痹,发热躁烦,疗效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第4 趾外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压在足窍阴穴上,食指顶挟住第4趾下,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复几次。一般经五分钟后,前述之症状可以缓解。

注:使用针灸,请在专业中医人员的指导下执行。

荥水穴--侠溪穴

侠溪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荥水穴,荥穴主治身热。侠溪穴在五行属水,胆经五行属木,五行相生,水生木,经云:“虚则补其母。”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侠溪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胸胁支满,伤寒热病汗不出,目赤,耳聋,胸痛,颔肿,口噤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第4、5趾本节前趾缝间取穴。

俞穴--临泣穴

足临泣穴为足少阳胆经之俞穴,为胆经原气留止之处(如水之所注),而俞主治体重节痛。足临泣穴五行属木,胆经五行属木。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足临泣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颈漏,腋下马刀,连乃胸胁,妇人乳痈,月信不调等症。”临床用于治疗妇女月信不调,乳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第4趾外侧本节后陷中取穴。

原穴--丘墟穴

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原穴,《难经》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丘墟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髀枢中疼痛,少腹外肾痛,脚腕转筋痛,足胫难行等症。”临床治疗妇科之痛经有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经穴--阳辅穴

阳辅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穴,为胆经原气行经之处(经者如水之行也),经穴主治喘咳寒热。阳辅穴五行属火,胆经五行属木,五行相生,木生火,经言:“实则泻其子”。凡胆经实症如百节酸痛、肤肿筋挛,可用阳辅穴治之。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阳辅穴主治:

《医宗金鉴》:“主治膝胻酸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偏风不遂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缘。

合穴--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胆经原气所入之处(合者如水之会也), 合主治逆气而泄。阳陵泉穴五行属土,胆经五行属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为肝胆疾患常用之穴。阳陵泉穴是筋之会穴,经云:“筋会阳陵泉”。而肝主筋,肝胆合入阳陵泉,故治肝胆疾患有其特点。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一、阳陵泉穴主治:

《医宗金鉴》:“阳陵泉治痹偏风,腰膝麻木似衰翁,霍乱转筋穴能止,腰痛面肿满胸中。”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玄指要赋》:“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临床用阳陵泉穴治疗全身筋病,如肩周炎、颈项强、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获良好的疗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屈膝垂足,小腿外侧,膝下1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结论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必须顺应天地运行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活、食饮、起居、运动方式,亦应随着季节变化而有所调适以调养身体。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通肝,夏通心,秋通肺,冬通肾。春、夏、秋、冬和人体相关。春气与肝气相通,夏气与心气相通,秋气与肺气相通,冬气与肾 气相通。因人体气血的运行跟着季节转换而有变化,春天、夏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所以春夏养阳。秋通肺,冬 通肾,秋天、冬天这个季节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树叶变黄,气血就开始由外向内收,以适应自然的变化,所以秋冬养阴。

人的饮食、起居、运动方式,也必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调养身体。中医强调养生要顺四时,有句话叫“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一年有四季,其实一天何尝没有四季哪?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的网路联结,联系形体组织(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前后阴),构成一个即各有其生理活动特性,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命体。五脏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行有相生相克。前面介绍的足少阳胆经五俞穴,胆经循行的时辰:23 时~1时。胆经五行属木,五行相生,木生火;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读者把握相生相克之制约,因秋天金气旺,金克木,所以宜加强胆经、肝经的按摩;而春天肝气旺,木克土,应加强脾经、胃经的按摩。

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行于头侧、耳目、颈项、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 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足少阳胆经的五输穴“井、荥、 俞、经、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对身体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输穴及原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