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卧虎藏龙”谈起

陈俊村


【正见网2001年07月18日】

前一阵子,电影“卧虎藏龙”在世界各地履创票房与口碑佳绩,也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该片描述武当派高人多年追查因其为了武功心诀而杀害自己师父的武当派叛徒“碧眼狐狸”的下落,最后,虽手刃“碧眼狐狸”,为师复仇,却也不幸惨死于“碧眼狐狸”的毒针之下。其生前的最大愿望是退隐江湖,与其师妹生活在一起。

从常人的角度来看,主人公有情有义,堪称一代大侠,其高深的武功也为人称羡。然而,从修炼者的角度来看,该片的剧情却有些不当之处值得商榷。兹列举数点如下,以期纠正一般观众因该片而对修炼、习武产生的错误观念:

一、李洪志师父在《转法轮》第六讲中提到,真正有高功夫的人是内修修出来的,对名、利、情及各种欲望早已看淡,不会为了剑图、夺宝去杀人。就算“碧眼狐狸”心术不正,炼功招魔,想杀害武当高人以夺取武功心诀,其心性一旦掉下来,功也减弱或没了〔因为心性多高功多高〕,绝无能力去杀害“高人”。

二、李洪志师父说:“杀生不只是会产生重大业力,还涉及到一个慈悲心的问题”(《转法轮》第七讲)。正法修炼者绝对不能杀生。那武当派高人能随意杀人吗?

三、真正的高人重心性,也是内敛的,早已没有常人的显示心理。他不显示自己,常人的肉眼凡胎如何能辨识出谁是高人?常人眼中的高人是真正的高人吗?

四、“以暴制暴”、“为某人报仇”是武侠片惯用的公式。当某甲欺负某乙,某乙必矢志复仇,并把“此仇不报非君子”当成座右铭。然而,此种公式未必正确,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关系,绝非表面上看起来的如此简单。好比说,某甲欺负某乙,可能是某甲在前世被某乙欺负,神安排某甲在今生讨回业债。若某乙在今生报仇雪恨,两个人的业债没有了结,下辈子还得重来。

电影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它代表人们的文化、经济、心理层面、流行时尚及道德水准。早期的电影讲究剧情、对白、服装及对人物的刻划。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有韵味,也代表某种含义。在表现儿女私情时往往点到为止,它可能是一封信或是一句对白,其余的任君想像与思考。观众可以用“心”看电影,一部好的电影值得人们再三品味。现在的电影着重商业包装及票房利益,不注重剧情、对白及整体的美感,只强调感官刺激、声光效果,并且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其实这也是投其所好,迎合现代人只重表面、不重内涵的变异观念及与日俱增的魔性和日益趋下的道德水准。勿庸置疑地,现代人用“眼睛”看电影,过目即忘。然而,“心”却无形中受到负面影响。

我们不能否认,电影深受社会道德影响,也影响社会道德。当社会道德高时,人们拍出的电影是好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好的。相反地,当社会道德低时,人们拍出的电影是不好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我们唯有提升整体社会道德水准,才能期待更好的电影作品出现。

我并非对电影“卧虎藏龙”或其工作人员有偏见,本文也不是针对该片,我只是借着该片抒发己见。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正。

07/16/2001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