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谢安的胸襟和苻坚的深刻教训

辛弃名 整理


【正见网2017年03月25日】

秦王苻坚(纪元338--385)要亲自统兵,讨伐东晋,请大臣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大多数人反对,少数人赞成。

反对的人说,东晋虽然偏安东南,却是中华正统,有谢安和桓冲辅政,加上长江天险,未必能够取胜。

苻坚毅然宣布:“我有大军九十七万,马鞭子投入长江,也能截断流水,他们有什么天险可恃的!”

反对最激烈的是他的弟弟苻融。他说:“陛下信任的鲜卑人、羌人和羯人,都是秦国所灭掉的民族的后裔。他们假如乘机闹事,在后方造反,怎么对付?王猛临终前说过一句话:‘千万莫把东晋伐!’可不能忘记啊。”

慕容垂主张讨伐最坚决:“弱国被强国吃掉,大的要吞并小的,是天然的法则,小孩儿也懂得的。陛下身边,都是白起和韩信,区区江南,难道真要留给子孙来统一吗?《诗经》里说得好,‘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出主意的人太多,就要坏事。陛下自作主张,保管成功!”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大为称赞:“跟我同心统一天下的,只有将军一人啊!”他忘了慕容垂是燕国贵族,而燕国就是被苻坚灭掉的。苻坚糊涂了,还马上赏赐他五百匹绢帛。

沙门(佛家和尚)道安,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和尚,也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长者,原先住在襄阳,城破时,他被专车送到长安,极受尊敬。大臣们想请他来劝阻苻坚。

冬天,苻坚和道安同车到东苑游玩。他满脑子想的是江南美景,作梦时也常常去。这一次,他兴奋地对道安说:“大师,明年就可以跟你同游吴、越,泛大江,看碧海,多么痛快啊!”

道安微微笑道:“陛下上应天心,下顺民意,安居中土长安,控制四海,比尧、舜还胜一筹呢。何必沐雨栉风,到处奔波?东南气候湿热,雾瘴有毒。因此,虞舜走到九嶷山,没再转来;大禹到了会稽,而一去不返!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那种地方,不可去冒险啊!”

但是,苻坚口气很硬,说:“天生有黎民百姓,自然也要赐给他们君主。我怎能害怕辛苦,不把上天的雨露恩泽,送给他们?像大师所说,自古以来,天子就不会有征伐了!”

道安拗他不过,又建议说:“陛下驻驾洛阳,派使者送封信去,请东晋君臣考虑;再把大军布置在边境,司马氏恐怕会不战自降的。渡淮涉江,亲冒箭矢,的确是不必要的。”

苻坚没再辩说。回到宫里,宠妃张夫人也苦口相劝。他气呼呼地大手一挥:“军旅征战的大事,女人不能干涉!”就把她打发走了。

小儿子苻诜,平时最得符坚的欢心,谁知他也来劝谏。苻坚老脸一板:“国家大事,小孩子懂得什么!”儿子符诜,气得扭头就走。

纪元382年秋天,秦国粮谷大丰收,物资有保证,这使苻坚讨伐东晋的决心,更加坚定下来了。第二年,他下令全国:十个男子征兵一人;有武艺的富家子弟,封为羽林郎,作保卫皇帝的亲兵。同时公开发布诏书,封东晋皇帝司马曜,为尚书左仆射,封谢安为吏部尚书,封桓冲为侍中,都是重要的官职。以封官许愿的方式,想来瓦解对方。还日夜开工,在长安建造府宅,只等战争结束,好让这些东晋投降的君臣,来居住。苻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真有点想入非非了。

后方布置好了,即任命苻融和慕容垂当先锋,带领二十五万步骑兵,先到颍口,盯住东晋的要塞寿阳城。自己当统帅,坐镇项城,指挥三路大军:一路是刚到关中的凉州骑兵,一路是姚苌率领的蜀、汉部队,另一路是从北方来的幽、燕步兵。东到徐州,西到长安,南到荆州,纵横几千里,上百万人马,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真要同时冲过长江,人人把马鞭投入江里,恐怕真是会堆成一条堤坝,挡住江水呢。这是纪元383年的中秋时节。

东晋的情况怎么样呢?

首辅谢安,主持朝廷军政大事,桓冲是他的副手,驻扎在江州(今九江)。谢安派谢石为大都督,指挥东晋的八万主力部队。再派侄儿谢玄当先锋。另外派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八万军队是苻坚的十二分之一,建康城里人心惶惶,是有道理的。谢玄向叔父讨教,心有不安。但是,谢安胸有成竹,只淡然地说了一句:“我自有安排。”

侄儿不敢再问。只见谢安坐着牛车,到山中别墅去了。

他没法子,跟在叔父的车后,闷头闷脑。到得山里,亲戚朋友正在喝酒呢。真把人急死了!

谢安看到侄儿谢玄,却不提打仗的事,说:“玄儿,这些日子我没空下棋,棋瘾把人都憋坏了。今儿得闲,咱爷儿俩,就好好地杀几盘吧。”

谢玄只得陪侍。平时都是叔叔输,今天情绪紧张,哪有这份闲心,谢玄一连输了三盘!谢安把棋枰一推:“怎么啦?看你失魂落魄的,还是回去吧。”傍晚,一家人回到了城里。(后世,有文章家评曰:前文写苻坚踌躇满志,傲气冲天;此处写谢玄失魂落魄,忐忑不安。对比明显,是大手笔,煞是好看!)

桓冲指挥西边的防务,听说谢安还在游山玩水,急得七窍生烟,马上派出三千精锐部队,乘快船进京,要来担任警卫。谢安坚决拒绝,蛮有把握地说:“朝廷已作好了准备,不必增加保卫力量,你还是管好西边吧。”

桓冲忧心如焚,情绪激动,跟部属们大发牢骚:“谢安是个文人,不懂军事,派几个年轻人打头阵,自己还在游逛。国家的事情不用多提,我们快要当定俘虏了!”

大敌当前,整个东晋,朝野上下,都处在惶乱的气氛中,不知如何是好。

再看寿阳前线的情况。

正当初冬十月,秦军先锋苻融,一举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屯驻在洛涧。东晋的水军将军胡彬,当了俘虏。谢石和谢玄,离洛涧二十五里,不敢前进迎战。

苻融派人到项城催促苻坚,迅速进军,一鼓作气打垮晋兵。苻坚亲自带八千轻骑,直抵寿阳,叫尚书朱序去见谢石,劝他投降。

朱序本是东晋在襄阳的守将,秦军长期围困,连“夫人城”也没法挡住,兵败被俘,在秦国担任尚书,这次也跟来作战。

他先办公事,转达了苻坚的意思,又私下对谢石说:“只有趁秦军还没到齐,抢先进攻,打垮他的先锋部队,给一个下马威,才能争取到主动权。”

谢石接受这个建议,叫谢玄负责前线指挥。谢玄的助手刘牢之,带五千精兵,直逼洛涧,不顾秦兵迎头拦截,冲过涧水,奋勇登岸。他们是有名的京口“北府兵”,全是武艺高强的好手,一以当十。秦兵抵挡不住,纷纷倒退,被逼近淮河南岸,慌乱中跳入淮水,死了一万多人。

谢石看到前锋有利,下令八万大军齐头涌进,冲到淮河边上,展开了大追杀。

这时,苻坚和苻融,正在寿阳城楼,远望晋军无边无际,气势严整,从心里打了个寒颤。

苻坚再看更远处的八公山上,仿佛有千军万马,戈矛涌动,汹汹扑来。其实,那是丛丛的树木野草,在北风中索索摇晃,和眼前蜂拥斗杀的大军,混成一片了,无法分清,只觉得山上山下,尽是追杀过来的敌军。他惊惶地看了苻融一眼,颤声地自言自语:“这是我们的劲敌,岂能小看呢!”当即闷闷不乐地走下了城楼。

秦国军队的数量占了上风,他们列成方阵,逼近淝水,晋兵没法渡河。

谢玄派人去对苻融说:“将军打先锋,临水结阵,想长期驻下来吗?不如稍稍让点地方,我们过河,决一雌雄,岂不痛快得多?”(这是谢玄用的计策)

秦军的将士们认为,只要堵住河岸,等大兵一到,好比泰山压顶,何愁不胜?苻坚却不同意,想速战速决,告诉苻融:“先让一点,引诱他们过河,等到过了一半,铁骑突然出击,哪有打不垮的?”

苻融深以为然,传令后撤。哪知军士不明白主将的意图,听说晋军已经杀了秦国的三员大将,早就心里发怵;现在忽然听说要后退,以为打败了,顿时阵脚大乱,遏制不住,排山倒海似地向寿阳郊外乱窜。苻融急了,跨上马,绕阵弹压,不料马被撞倒,晋兵冲到,手起刀落,这位秦国的二号人物,竟如此糊涂地在混战中死了。

秦兵听说主将被杀,不攻自乱,朱序又在阵中大叫:“秦兵完了,快逃!”二十多万人马,铺天盖地,互相践踏,晕头转向,北风阵阵怒号,野鹤“嘎嘎”悲鸣,仿佛整个大地都是杀声。

苻坚专用的云母车,也丢了,身上中了流矢,逃过淮河,饿得没气力动弹。有位农民,看他狼狈不堪,端来一盆粥,一只猪脚,他呼噜噜地几下就吃光了。饭后,叫侍卫拿十匹绢子和十斤丝棉,送给这个农民。这人不接受:“陛下大约是安乐日子过腻了,想找点苦头吃?我是陛下的子民,陛下就是君父,哪有儿子请父亲吃饭还收报酬的!”说完,掉头而去。

苻坚很惭愧,望着身旁的张夫人说:“我还有什么脸来治理天下啊。”泪水不觉掉了下来。

前锋失败,其他三路大军没有统一号令,有的还隔着千多里呢。听说苻坚已经逃回长安,也就自动地撤退了。

谢玄的捷报,飞快地传到建康。当时,谢安在跟客人下棋,看了一眼驿报,顺手搁在床边,继续沉醉在棋路里。

棋下完后,客人问他驿报说些什么,谢安淡然一笑:“没什么大事,孩儿们把苻坚赶跑了。”

客人喜洋洋地告辞走了。谢安起身到书房去,一脚撩过门槛,“卡嗒”,木屐的前齿被碰断了。原来他心里充满狂喜,没注意,起脚太低,碰到门槛,这才回过神来。

谢安能不兴奋吗?强敌压境,国势危急,一下子转危为安,心里还不激动?只是他在客人面前,用超常的自制力,压住狂喜的情绪,才表现得异常镇定。一旦身边没人,激情自由迸发,就忘乎所以了!

谢安不愧为东晋的柱石!

只有桓冲,觉得身为大臣,在危急时刻,沉不住气,还说什么“要当俘虏!”现在看到谢安成功,自己的威信受到影响,成天惭愧忧郁,一个月以后,就病死了。他是桓温的老弟,却忠心为国,比兄长的品格好得多,可惜心胸还不宽阔,把自己的名誉得失,看得太重,本来不该死的,竟不幸早死,对东晋倒是一大损失。

(事据《资治通鉴》及《通鉴记事本末》)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