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陆文


【正见网2016年11月30日】

在清康熙朝中,有一位任官几十年,不仅康熙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百姓们亦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当时,凡“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夫皆知其名”,他就是张伯行。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三十一年(1692)补内阁中书。从此,便开始他的宦海生涯。

张伯行任官几十年,到过山东、江苏、福建,负责过治水、监察,以及地方政务。他不论在何处、任何职,都“力求有益于民生国计”、“贻千百世生民之福”,因而政绩显著。更为可贵的是,他一直把造福于民与自身的廉洁,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为官清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题补山东济宁道(今山东济宁市),入京引见时,因未以厚礼馈赠选司陈某,近两个月不予引见。张伯行为保清白之名,宁可不做官,也不去送礼。后来,还是康熙帝降旨吏部,方得引见。待张伯行做地方官以后,从来不让妻子跟随至官署,妻子在家,勤俭度日。“不务为赫赫之名,而人皆信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伯行调迁江苏按察使。按照江苏的惯例,新任官要馈送总督、巡抚币礼,约合银四千两。毫无疑问,这些银两自然是取之于民。对这种腐败现象,张伯行坚决抵制。当属员将此惯例告诉他时,他明确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 就这样,为了百姓的利益,张伯行坚决抵制了歪风邪气。而总督、巡抚,也对这位新上任的监察官,无可奈何。

上任不久,扬州有六个秀才,因得罪知府,被告到巡抚衙门。巡抚为讨好下官,欲褫夺六秀才衣巾。张伯行知悉,从爱惜人才出发,为六秀才据理详辩,终使六秀才,免遭其难。任江苏按察使仅两个月,张伯行“廉惠之声,已深入民隐”。

后来,张伯行的职位越来越高,给他送礼的人,也多了起来,而张伯行一概拒绝。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帝南巡时,发现张伯行居官甚清,乃擢升为福建巡抚。六月,张伯行抵任,至衙署见铺陈甚盛,金银器物,锦绣帷幕,炫耀于目,乃召吏役询问。属下回答说:“往例抚院新任,行户协备。”张伯行说:“吾生平未尝用此,岂可过分。况行户即百姓,可滥乎?”命各具状(签名办手续)领回。家里的人,欲留数物,他也坚持不许,如数退还百姓,而只取前任存留之办公物品,备用。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此时,总督噶礼,亦在任。由于他作威作福,虎噬狼贪,两江人民,不寒而栗。 张伯行深知此情,他未入境,即先行旗牌,禁止科派行户,铺设衙署。待其入署,室内四壁萧然,方恬然自安。针对总督噶礼的贪污行径,以及属员送上官礼物的多寡,而评其优劣的歪风,张伯行一反官场旧习,发布了禁止属员馈赠的檄文:

“一黍一铢,皆民脂民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直水杜,庶几风化日隆。”

这篇著名的《禁止馈赠檄》,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属员莫不敬仰,百姓无不欢呼!而总督噶礼,则侧目相视。

张伯行说到做到,他除了拿朝廷的俸禄之外,从不取民一文。他在署中,日用所需,一切皆取于自家,因而,家资日匮(家财渐空)。当时,无锡县依惯例,要往府衙送泉水。当张伯行得知泉水需派民载送,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以后,即拒绝收留,并规定以后一律不得再送。

由于张伯行为官清廉,因而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开福建时,“士民攀附不及,皆呼号如失怙恃(如丧父母)”。在江苏任上,由于与噶礼发生矛盾,二人互相弹劾。起初,康熙帝以督、抚二人互讦,俱令解任(因二官互相内斗,均予撤职),听候审理。

百姓闻知:张伯行被解职,乃罢市、撤业。当他交印之日,数万人拥至馆邸,哭声大震,欲相率赴京请愿。

次日,士民扶老携幼,集结赶赴公馆,具水果、蔬菜,以献张伯行。张伯行坚决不受。众人膝行而言: “公现任止饮汉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莫拒绝)子民一点心!”面对这感人的场面,张伯行不得已,乃收下豆腐一块,青菜一束。

后来,案子了结,噶礼被革职,张伯行留任。吴中之人,闻此讯,欢声雷动。(许多人家的)门上张贴榜文:“天子圣明,(归)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士民扶老携幼,齐赴“圆妙观”,向神仙焚香结彩,拜谢神佑、皇恩。

江南的士民在京师者,集数万人,持香(火)至“畅春园”,跪奏,各愿减年寿一岁,深祝(皇帝)圣寿万万年,以申(表示)真诚感激(皇帝留任张伯行继续为官济民)之意。

而福建士民,亦颂皇恩,祝(皇帝)万寿。福建与江苏的人民,不谋而合。

——这就是为官清廉者,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事据《清史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