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杜甫《新安吏》诗赏析

唐莲


【正见网2016年11月01日】

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邺城的九节度使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经过新安县(在今河南省),见到并听到了许多关于征兵的事,就写了这首诗,与《潼关吏》、《石壕吏》是同时写的,都是写现实内容的乐府诗,被后人称为“三吏”。

这首诗写唐军兵败后,没有壮丁补充兵员,便征召“中男”入伍的情景。开始四句,写杜甫途经新安,听到那里正在点兵(呼名查人数),“借问新安吏”,杜甫向正在抓兵的“吏”问询情况:知道这小县已经无丁可抓了,为什么还要硬抓?下面便是“新安吏”回答杜甫的话,说明他们怎样完成抓丁“任务”。“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就是新安吏的回答。唐代实行府兵制,称征兵文书为府帖。当时规定:“……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唐文典》卷三)天宝年间则规定:“自今以后,百姓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为成丁。”(《唐会要》卷八十五)成丁后才能服役。因为无丁可抽,就以“中男”顶替,所以说“次选中男行”。“中男”二句是诗人感叹,“肥男”四句,是具体描写当时的情景。

“莫自”句开始,到诗的结尾,是杜甫对被征者和送行者说的同情和宽慰的话。“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是劝慰他们不要哭哭啼啼,要爱惜自己。“我军取相州”等四句,是对邺城战争情况的概述。相州即邺城。“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是战斗情况的具体记述,史载:“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城久不下,上下解体。(史)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赴邺……三月壬申、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以将精兵五万敌之。……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敌我)两军大惊,官军溃而南,贼兵溃而北,弃甲仗、辎重,委积于路。郭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贼难料,指史思明来援。归军星散,指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二月)战斗情况,很难尽如人意,军队只好“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旧京,指东都洛阳。这两句是说:这次新兵出发,距离家乡并不太远。紧接着说:“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以宽慰“中男”,说被征者的工役并不太重。以下四句说,“王师”待遇尚好,送行的人不要哭哭泣泣,“仆射”是会像父兄对待子弟一样对待士兵的。“仆射”,指郭子仪。郭子仪在至德(757)五月任左仆射,这年九月,他领兵收复长安,十月攻克洛阳,以功加司徒,乾元元年(758)进位中书令。王嗣夷曰:“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时,且御士卒宽,郭仆射熟于人口,就其易晓者言之,俾无所惧。”(《杜臆》卷三)如父兄,言爱护士卒,能够体恤他们。

本诗写唐军补充兵员,征召没有达到服役年龄的“中男”入伍的情况。诗中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高度的仁厚德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鲜明的政治态度,对郭子仪等唐军将领,寄以厚望。在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真实感强,全诗委婉哀怨,深切感人。是史诗性质的作品。

【附录•今译】
(杜甫说)我因事路过新安道,
听到吵吵闹在征兵。
我问公差发生了什么事?
公差说:县小无壮丁,
昨夜府里文书到,
要选未成年男子去当兵。
未成年男子矮又小,
怎能送去守洛阳城?
长得胖一些的孩子,有母亲送,
苦瘦的孩子,只好孤零零。
河里流水唱哀歌,
青山为之放悲声!
我劝众乡亲,收起眼泪别难过,
即便哭死,天地也不知情。
我军打相州 (即邺城,在今河南安阳),
原以为一天半日就完成。
哪知贼兵来援兵 (贼兵指史思明),
节度使们溃败各归营。
新兵就近吃存粮,
留在京城附近不远行。
掘壕很浅不到水,
放马的活儿也很轻;
况且军官很和蔼,
对待新兵有感情。 (以上六句都是杜甫安慰新兵的话)
送行的人,也别哭得太伤心, (最后两句是杜甫安慰家长们的话)
仆射待土兵像父兄一样亲!” (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官,指郭子仪)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