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六根清净(数文)

郑重


【正见网2016年08月25日】

画讽知府

绍兴新任知府胡大人,上任第三天,大发请帖,邀请全城富绅、名流赴宴。一则有利于今后立足;二则还可捞到大笔财礼。

徐文长知道这位知府胡大人,是严嵩的心腹,善于捧上压下,搜刮钱财。开贺这天,徐文长也大模大样地进府去。知府大人知他是有名的书画家,就请他作一幅祝酒行乐之图。徐文长说声:“献丑!献丑!”

嗖嗖几笔,画了一僧(和尚)一道(道士),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起。又在画卷上角题了“僧在有道”四字。贺客们心里明白:“僧在有道”,即“生财有道”,是暗藏讽刺知府胡大人发帖开贺,搜刮钱财之意。

只有那知府胡大人,还蒙在鼓里,他假充斯文地连声赞徐文长的书法和绘画是“上乘之作!”“哈哈,上乘之作!”

吴伟泼墨

明代画家吴伟,笔墨豪放淋漓。气势雄厚,善于使用“泼墨法”。一天,他到朋友家吃酒,醉后忽然拿起吃过的莲蓬蘸上墨,在一张纸上乱印,大家莫名其妙。等一会儿,他又拿笔在纸上补画了一阵,再一看,原来成了一幅很精彩的“捕蟹图”。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召他去北京做御用画家。有一次,让他在“仁智殿”绘画。他喝得酩酊大醉,在皇帝面前刚一跪下,就把砚台弄翻,墨汁洒了一地,吴伟随手抹着墨汁,在纸上涂抹一番,涂完一看,竟是一幅绝妙的“松风图”。

朱见深看后,不尽赞叹道:“真是仙人之笔啊!”

屈约善学

明代画家屈约,曾向夏太常学作画。夏太常最不喜欢当着别人的面,即席挥毫(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作画的具体过程)。

于是,屈约就在墙上预先挂着一张白纸,请夏太常老师喝酒。夏太常喝醉以后,忘乎所以,乘着酒兴,便纵意泼墨,画风雨竹数竿,然后,醉醺醺地回去了。

几天以后,夏太常又到屈约家,看见墙上挂的那幅风雨竹,知是自己喝醉时没画完,就又增添了几笔竹叶,画面上顿觉雨骤风旋,竹情倍增。屈约看清楚夏太常老师绘画的全过程,勤学苦练,得其精髓。

屈约暗想:“我若画竹,难以超过老师。应当以老师绘画之法,另辟路径,去画别的对象,才是上策!”于是,屈约弃画竹,而画松。倍加努力,取得了成功。并且永远敬奉夏太常,礼师不忘。

六根清净

镇江某个庙宇的方丈和尚,精通佛学,酷爱书画,特别欣赏当时“扬州八怪”的作品。方丈和尚只买得八怪中的六家之画,只因未获“郑、李”
两家的作品,总感到美中不足。

郑板桥从潍县弃官后,寄居扬州。一日到镇江游览,来到庙门前。方丈知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便向他求画。但匆忙之间,只找来纸、墨、砚三宝,一时未找到笔。有个机灵的小和尚,拿来一个用旧了的洗锅刷子。郑板桥当即接过刷子,一挥而就。只见纸上留下六根竹竿,粗细浓淡相间,方丈全神贯注地品味画幅,那六根竹竿,上无枝叶,下无根须,空空荡荡。

方丈疑虑起来:“此画妙在何处?”转身一看,郑板桥早已离去,十分懊恼。

这时,恰巧“扬州八怪”之一的李复堂先生到,直视桌上的画幅,只见上面六根竹竿,就象真的一般,于是连忙招唤左右拿笔,题上了“六根清净”四字。方丈一下子领会了此画的含义:原来“六根清净”是佛家修炼的要求。方丈甚为郑板桥替他提供教戒弟子的教材而高兴,又为郑画李题,珠联璧合,补足了“扬州八怪”的陈列品,使画室增辉,而欣喜无限。

反治其奸

清朝乾隆年间,一次,庞振坤和一位卖字画的朋友,同去汉口,那朋友卖字画时,汉口的水陆提督,把几张好的选走,却只给了几个铜板。这明显是亏了本!朋友气极了。

庞振坤就叫朋友,画几幅月夜图。用烟子薰了薰,象几幅古董画。他行住到提督府附近客栈里,随着月亮的变化,挂各种月夜图。叫人看了,以为这图,会随月亮变化。

提督听说这是一张宝画,就死缠活缠地要买。经过几番讨价还价,那提督咬咬牙,出一千两银子买下了。

待发觉上当时,庞振坤和朋友,早就搬走,失踪了。这叫反治其奸!狡猾的提督,先占便宜后上当,自知理亏,只得作罢。

李公画风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有人说:“世界上什么都好画,就是虚无缥缈的风,画不出来。”李方膺说:“能画!”

于是挥笔画“风”:画面上出现一簇茂密坚韧的竹子,它们很有力地向一边倾斜着。让人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风,正呼啸而过,让人似乎还听到竹叶磨擦的“沙沙”声呢。在这幅《风竹图》上,李方膺还题诗云:

画史从来不画风,
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
满耳叮咚万玉空。

鲁班制锯

有一次,鲁班做了一只木鸟,竟能扑楞楞飞上半空,他高兴地向墨翟(墨子)夸耀。墨翟说:“你造这东西,不如我造的车轮外头的轴销。我用三寸木头,削成轴销,可以使车子载运五十石重的东西。告诉你:制造出来的东西,有利于人民,才算巧;无利于人民的,只能叫做拙。”

鲁班听后,很受教益。一天,鲁班上山用斧伐树,手被野草叶子割破了。仔细一看,这草叶长长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他深受启发,便在铁片上做出许多小齿,发明了锯子。

墨翟看了锯子,说:“此物利民,可谓巧矣。”鲁班大悦!

寻蚁取水

春秋时,齐军打败山戎国后,返师。这时,辽西和河北东北部,气候干燥,部队好长时间,找不到水喝,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有个谋士名叫湿朋,仔细观察了周围环境后说:“蚂蚁在冬天于山坡的向阳面上,掘窟而居,夏天又到山坡的阴面构筑巢穴。虽然迁移,却从没看到有被渴死的现象。这说明蚁穴虽不太深,但附近可能有水源供它们饮用。”将士们纷纷寻找蚁穴,并就近掘井取水,终于找到水源。

(均据《渊鉴内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