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探微:大“义”诸葛亮

夏风


【正见网2016年06月16日】

“三国”中一般会认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以智闻名于天下。很少人提到他的“义”。

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老师司马徽早已知诸葛亮的结局。《三国演义》中提到“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其实诸葛亮当时也明白自己此次出山的结局,只是一因受朋友徐庶之托,二因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所以明知此次不会成功,也毅然出山。此次出山,诸葛亮真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舍生取义的大举。

其次,我们都知道三国中有“误失街亭”一节。当时诸葛亮非常明白马谡的为人处事,为什么还会答应呢?也是因为马谡跟随他半生,亲如父子。马谡想建功立业。这一点诸葛亮非常清楚。“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这才是诸葛亮启用马谡的原因,也是对马谡的“义”。

而后,“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这里的诸葛亮大哭也是因为对不起刘备,心中的愧,这是对刘备的“义”。

后来几次出山失败,都与刘禅有关。也是为了当年的刘备之托。还是一个“义”字。

诸葛亮一生为义,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马谡的“父子”之情,…… 把个人的荣辱搁置一边,诸葛亮才是三国的大“义”之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