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情节描写的跌顿法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4月17日】

叙事性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情节,情节描写的一个重要技巧,是“跌顿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他们巧妙地运用跌顿法,描写出了许多富于艺术魅力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

所谓跌顿法,就是在情节的描写过程中,作家意在笔先,故作曲笔,欲其高而先跌之,欲其进而又顿之,时跌累顿,摇曳多姿,最后才揭示出情节之最终结局的写作技巧。跌顿的实质是:延宕进展,详化过程,绘写入微,曲尽情态。

这种技巧,在《水浒》中,表现甚多。略举数端,以为说明:

《水浒》第七回,写林冲被骗,误入“白虎堂”,被断为“持刀行凶”,而落入高太尉的圈套。这一段情节发展的总趋向是:林冲持刀进入“白虎堂”。在描写过程中是:林冲正在家中,忽有两个当差来说:“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得了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这是第一次跌顿,写林冲埋怨“多口的”,暗示:不愿意去)两个当差,催林冲上路。路上,林冲道:“我在太尉府中时,不认得你们!”(二次跌顿,写林冲起疑,又不愿去)两个当差的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三次跌顿,不肯前进)。两人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四次跌顿)。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最后,林冲只得进入“白虎堂”,被高太尉诬陷他来行刺,予以捉拿,刺配沧州。

《水浒》中的这一段描写,由于运用了跌顿法,便使得情节的进展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如果把这段故事拍摄成电影,则这几次“立住了脚”,便是极有艺术表现力的特写镜头。相反,这段故事如果不用跌顿法,而径直写出,那就是:“两个当差,叫林冲将新买的好刀,拿与太尉看视。林冲持刀进入白虎堂,当即被太尉拿住,诬为行刺,刺配沧州。”原来那一段洋洋洒洒的精彩文字,就变得枯燥无味了。

再看《水浒》第五十三回,戴宗和李逵,请公孙胜下山,辅助宋江,以破高廉的妖法。这一段情节的总趋向是:二人见到公孙胜,请得公孙胜一同下山。但施耐庵却运用跌顿法,将这段情节,写得:详详细细,曲曲折折,绘声绘色。单看它写戴宗和李逵,与公孙胜见面一折儿,就极尽跌顿之能事:

戴宗自入到里面看时,一带三间草房,门上悬挂一个芦帘,戴宗咳嗽了一声,只见一个白发婆婆,从里面出来。戴宗当下施礼道:“告禀老娘:小可欲求清道人相见一面。”婆婆问道:“官人高姓?”戴宗道: “小可姓戴,名宗,从山东到此。”婆婆道:“孩儿出外云游,不曾还家。”戴宗道:“小可再来。”就辞了婆婆,却来门外对李逵道:“今番须用着你,方才他娘说道人不在家里,如今你可去请他。她若说不在时,你便打将起来,却不得伤犯他老母。我来喝住你便罢。”

后来,李逵依计而行:“拿起斧便砍,把那婆婆惊倒在地。只见公孙胜从里面奔将出来,叫道:“不得无礼!”只见戴宗便来喝道:“铁牛!如何吓倒老母!”戴宗连忙扶起。李逵撇了大斧,便唱个喏道:“阿哥休怪!不恁地,你不肯出来?”

只与公孙胜见面,便经过了数番曲折。公孙胜的隐逸高雅,戴宗的富于机智,李逵的粗率直爽,以及那位婆婆的形象,都在这几番跌顿中,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韩愈有诗说:“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作家在写作时,也要注意一个“惜”字,象将军“惜”他的手中箭一样,十分珍惜情节的“底子”,不要匆忙地把这个“底子”过早地披露出来,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正是:
不要竹筒倒豆子,
一下倒光没意思!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