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暗示”的技巧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3月01日】

有一位外国著名小说家兼文艺评论家,对爱好文艺创作的青年讲:“如果你善于暗示,那么它得出的联想,较之明白地表达,就更能动人,因为你给想象留下了余地。并且,你虽然没有直接地写出来,但是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感情便会出现,而且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出现。”

艺术欣赏中,确实常常有这种情形:你说得“少而精”,读者却联想得“多而深”,你越说得“巨细无遗”,读者却越感到“厌烦无味”。这也跟听笑话一样。不会说笑话的人,一边说,一边自己哈哈大笑,听的人却未必发笑;会说笑话的人,脸上不露笑容,他只是暗示一下:哪里可笑,而听的人果然笑得前仰后合,不可抑止。暗示确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

文艺作品的暗示,就是作者不直接地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具体真实、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自己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它力戒读者不动脑子,一览无余;它力求读者发挥想象,思而得之。有人把暗示与含蓄等同起来。其实,暗示是一种创作技巧,含蓄是一种艺术境界。运用暗示可以达到含蓄,而达到含蓄的途径,则不仅仅只有暗示。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区别,也勿多抠字眼。贵在运用!)

那么,文艺作品是如何来进行暗示的呢?

一、巧借象征。运用象征、比喻和比拟等手段,是进行暗示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明代胡应麟说,苏东坡有两句诗,道出了诗歌创作的诀窍: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避开方圆说方圆”,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写诗直说其意,绝少暗示,便会使人觉得兴味索然。运用象征、比喻和比拟等手法,不直接点明道破,就可以防止这种弊病。

二、间接衬托。我国古代画家有这样的经验:“山欲高,烟霞锁其腰;春欲活,花树舞婀娜;水欲清,鱼虾写分明;月欲妍,微云巧渲染。”这样借写烟霞,来暗示山峰的高峻;借绘花树,来描摹春天的繁荣;为画水清,就去写鱼虾的历历可数;为画月明,却偏偏把云彩描绘得淡雅宜人!——这种暗示的手法,亦叫做间接衬托。例如,有一位诗人写《小道》,主旨是歌颂深山创业者的光荣劳动,但却从侧面写道:“我们出工,在小道上走过,晨露含笑,飞鸟问好;我们收工,从小道上归来,野藤牵衣,探问辛劳。”以展露飞鸟和野藤的态度,来暗示深山创业者的可钦可敬。

二、妙用暗喻。它是利用客观事物、动物、自然景像等的叙写,来间接地表现人情世态的描写方法。例如,有一位作家的小说《卖驴》,写孙老汉,按照旧习惯,由着大青驴自走老路,结果把孙老汉拉到了火葬场!老汉醒来,大吃一惊,赶快催鞭打驴,离开了火葬场。暗示中共邪党极左的一套,把农民引入绝境。觉悟了的农民,从贫病交迫中,摆脱掉旧思想,拯救了自己…...文艺作品利用动物,像写寓言那样,可以使文章的内容丰厚,富于情趣。

三、引用成语故事,引用古文诗词,借古述意。例如,某市某区,在中共邪党迫害之下的法轮动学员,相约每周日上午九点钟,在某公园相聚,互相“见见面”…...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中学生,说:各位爷爷奶奶!各位叔叔阿姨!您们辛苦了。我给您们朗诵一首古诗,以表敬意——

刘禹锡:《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如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首诗的意思是:
莫管它谗言如滔天巨浪,
深不见底,变化无常,
切莫轻信流言的中伤,受到消沉因素的影响,
乌云毕竟遮不住太阳。
走好自己的路,任凭他人去评说、诽谤,
也不要讲被贬到异地的迁客永无出头的时光。
只要有真理和信仰,
他们还能回到故乡。
沙里淘金,只有经过千百次的考验、筛荡,
过滤、吹尽了泥沙之后,
就会显露出灿灿金子的辉煌!!!

-——学生我朗诵完了。谢谢!(那位同学深深地鞠躬后,立即悄然而去。)

笔者不须要去叙述法轮功学员们的表情和反映,我也该留下空间,由读者去想象。笔者要讲的是:刘禹锡的这篇作品,《浪淘沙》它本身就是运用了暗示的写作方法,写得“含而不露”,却又“力透纸背”!

暗示的具体方法,当然还不止这些。并且艺术技巧本身,也是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更趋完臻。翱游于艺术海洋的健儿,应该勇于搏击,勤于探索。文艺的珊瑚玉树,正以它绚丽多姿的丰彩,等待着人们去撷取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