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诗作欣赏

大法弟子


【正见网2016年02月06日】

在中华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备、雄才大略、爱护百姓的圣明君主。康熙皇帝虽然是满族人,但他通晓满、蒙、汉多个民族的语言,他的书法、诗词俱佳,文学素养极高。在这些诗词中,康熙皇帝熟练的运用汉语的典故和修辞方法,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运用汉语言的水平极高。

康熙皇帝的诗,题材广泛。这些诗词可以说是康熙皇帝平生的一个记录。既记录了康熙皇帝为治理黄河南巡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为国效力、征战沙场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游览寺庙、对神佛的恭敬。

康熙皇帝的诗,大气磅礴,意境高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诗词中的佳作。

以下是康熙皇帝的几首诗,读者可以从中品味这位千古一帝的伟大情怀。

一、康熙皇帝写景托物言志的诗:

(1) 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这首诗大意说:险峻的山海关城楼,高高矗立在荒凉的大地上,俯镇汪洋大海。极目远望,水天一色,云霞接入烟波辽阔的大海。这里的大海吞吐着百川河流。来朝的万国,从这里通航。波涛滚滚,让人感到乾坤之大。夜空群星璀璨,闪耀着清冷的光辉。蓬莱仙境在何处?不用像汉武帝那样去寻找了。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仅十八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此诗写得很有气势。作者视角从山海关城楼,向远处拉伸到海平面,思维又延伸到乾坤的广度,发出了此地如同蓬莱仙山的感叹。此诗,气势宏大,具备吞吐万象的气度。

阆苑(làng yuàn):传说阆苑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2) 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这首诗大意说:在山海关雕梁画栋的那座最高的楼上,我倚着朱栏,看到海天一色,气象万千。海底龙腾鱼跃,天空中云雾蒸腾。若没有汹涌的波涛,就不具备海潮的气势。这一日,真成了自在的傲游。过着像仙人钓鳌的世外生活,不是我的本意。临窗垂目,我只是倾慕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啊。

康熙皇帝的诗作善于借代和用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经典通晓历史。康熙皇帝的七言诗基本上遵循了律诗的规则,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对于借代的运用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显得别具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康熙皇帝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素养,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以古鉴今,治国有道,是国之幸、民之福。

比如:这首诗的“钓鳌”就是一个典故。龙伯钓鳌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3) 弹琴峡

琮琤流水意,彷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这首诗大意说:弹琴峡流水湍急,叮咚作响,仿佛琴声。水流曲折的流向沟壑,流水声在峡谷间回荡。空山传出飘逸的响声,奏出清音。出宫在外巡行,不坐在金銮殿上很久了,清泠的流水正好和素净的心境相合。整首诗描绘出清泠旷远的意境。

(4) 御制诗一首

婀娜花姿碧叶长,
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
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首诗大意说:兰花的婀娜的花姿,衬着修长的碧叶。清风吹来,难以遮住深谷中的幽香。即使没有人摘取,把它作为佩饰,它依然自在的散发着芳香。作者托物言志,以兰花不求人摘取、静然自放,比喻不求人欣赏、自己保持高洁的情操。

(5) 御制诗一首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一句,蕴含着深深的哲理。亭子遥遥的远离人间的喧嚣,不是离天空中的月宫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宫的便利吗?位于更高处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树木来烘托、才显出它的高吗?高枝离不开密树,人也是需要与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6)晓发虚谷

帷宫雨后纳新凉,
虚谷风来百草香。
万里晴云任舒卷,
凭高但见碧天长。

这首诗大意说:雨后的行宫,清新凉爽。空谷里吹来青草的清香。万里晴空任凭云卷云舒。站在高处,只见蓝天广阔。抒发了作者见到天地广阔的喜悦心情。

二、康熙皇帝拜谒古代圣贤的诗:

谒大禹庙

古庙青山下,登临晓霭中。
梅梁存旧迹,金简纪神功。
九载随刊力,千年统绪崇。
兹来荐蘩藻,瞻对率群工。

这首诗大意说:我来到青山下,在拂晓的晨雾中,登临古庙,拜谒大禹。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大禹庙的木梁斑驳陆离,留着岁月的痕迹。金质的简册里记载着大禹的神奇功绩。大禹用了十三年来疏通洪水,数千年的帝王统治就是从他开始的。这次来拜谒大禹庙,回来后率领群臣,做一名贤德的帝王。

这首诗的“梅梁”一词,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禹庙的大梁。

康熙皇帝作为一名满族皇帝,积极接受、推行华夏文化。康熙皇帝曾多次拜谒古代圣贤名人祠,并题写匾额。

大禹是中华第一位帝王,中华第一个朝代——夏朝就是从大禹开始的。世界各民族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传说,大洪水把人类的上一次的文明毁掉了,之后,人类又开始了新的一期的文明。大禹就生活在大洪水过后的时期。大禹采用疏通洪水、顺应自然,而不是堵截洪水、改造自然的办法,使水患平息。反映了古人敬天顺天的品质。

三、康熙皇帝登临寺庙的诗:

(1) 灵隐

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这是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描写灵隐寺的诗。

这首诗大意说:钟灵神秀的山峰含着秀色,灵隐寺借着高峻山势建起。庙宇盘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烟气缭绕。敞开衣襟,对着的是层叠的青山。下马抚摸着藤萝,来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这首诗运用了典故和借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据说灵隐寺所在的山峰,就像是灵鹫山从印度飞来的,于是,常用“鹫岭”借指灵隐寺。这既是一个典故,又是一处“借代”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的“烟萝”也是一处“借代”。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灵隐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上。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在灵隐山。康熙二十八年(l689年),康熙皇帝来到杭州,在灵隐寺写下此诗。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面朝飞来峰。在飞来峰上,有一尊石刻弥勒像是宋乾德四年(956年)所造,是中华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该造像腹部胖胖的,袒胸鼓腹,开怀大笑。

飞来峰还有一个有关济公和尚的传说。相传,灵隐寺的济公和尚,预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将要压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人们赶快离开。村里人不相信,不肯听济公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救人,感到济公救人急切的善心。

(2) 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
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
脉脉常含万古情。

这首诗大意说:小船沿着水流飘荡,木桨轻轻划动。天宁寺园子里的钟磬之声,余音袅袅,清冽悠远。天宁寺门前的扬州古运河,水波脉脉,含着万古的文化气韵和历史沧桑感。

(3) 登景忠山

景忠远上日方阑,岩壑层层生早寒。
岭腹冻云凝玉仗,山中瑞气接仙鸾。
鸣钟涧里经声近,击鼓楼前树影残。
缭绕旌旗萦石道,六龙行处万民观。

这首诗大意说:景忠山上太阳刚刚落下,层层的岩石沟壑早早生了寒气。山岭里云雾冷冻、凝结在玉石手杖上,山中的祥瑞之气仿佛在迎接仙鸾神鸟。山涧里寺庙的钟声鸣响,修炼人的诵经声听起来很近。楼前击鼓声阵阵,树影斑驳。皇家的旌旗在石头道路上萦绕飘荡。皇帝出行之处,万民来迎接、瞻仰。

这是康熙皇帝登上河北省迁西县的景忠山时,作的诗。

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此山佛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康熙皇帝曾登临此山,御题“天下名山”。景忠山上,现存的碧霞元君大殿,建于清代。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峡谷清幽,云雾飘渺,风景鬼斧神工,风格独具。

四、康熙皇帝征战沙场、关心士兵的诗:

(1) 班师次拖陵

战马初闲甲士欢,
挥戈早已破楼兰。
弥天星斗销兵器,
照彻边山五月寒。

康熙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建立了很大的功绩。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联合蒙古诸王,突然亲征噶尔丹。新疆首领噶尔丹在克鲁伦河望见康熙皇帝亲征,始料未及,不敢与康熙皇帝对抗,不战而逃,立刻逃的无影无踪。之后,康熙皇帝班师,留下大将军“费扬古”(人名),在昭莫多地区,大败噶尔丹。这首诗,就是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班师回京、到达拖陵地区时、所作的诗。

这首诗大意说:刚下战场,战马刚刚得到闲暇,尤未脱下盔甲的士兵欢欣喜悦。就像黄帝只是舞动兵器、天下就归心、臣服了那样,康熙皇帝只是亲自领着士兵冲锋,噶尔丹就被震慑的不战而逃了。于是,挥戈之间,新疆的噶尔丹势力就不攻自破了。漫天的星斗遮住了兵器的寒光,照彻边境的关山,好一派边塞风光。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挥戈之间、就使敌人闻风而逃的喜悦心情。

新疆的楼兰古城,借指准葛尔首领噶尔丹。这也是一处借代。

(2) 御制诗一首

挽弓策马论英雄,漫卷黄沙破帝宫。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谱墨林崇。

这首诗大意说,挽弓策马评论英雄,马蹄卷起漫天黄沙,攻破敌人的皇宫。文治武功兼备,才是真的雄才大略,新谱写的篇章使文士们佩服崇敬。这首诗文字浅白易懂,却气势、韵味十足。在这首诗里,挽弓策马,漫卷黄沙,聊聊数笔,描绘出沙漠景象和英雄形象。整首诗体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3)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潮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这首诗写在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之时。这首诗大意说:康熙35年(1696年)四月,大清的士兵踏上了通往天山的道路,向着大漠行军。堆积的黄沙在绝域边塞流动,落日的余辉给连绵的兵营镀上金色。作战是因为声讨罪人,驰骋沙漠是为了息兵休战。敢说皇帝的马车重要吗?皇帝也应辛苦的从事亲征。表达了康熙皇帝与士兵同甘共苦、保卫国家的情怀。

(4)  赐将士食

万骑拥雕弓,长鸣向北风。
龙荒弥旷远,虎旅正骁雄。
战鼓黄云外,旌门紫气中。
朕躬方蓐食,与尔六军同。

这首诗大意说:成千上万的骑兵携带雕翎弓箭,战马迎着北风向北方长鸣。漠北弥足旷远,势如猛虎的劲旅正骁勇雄壮。战鼓在大漠的黄色沙尘中擂响,旌旗在祥瑞的紫气中飘荡。朕早上亲自与你们六军的将士吃相同的饭。整首诗描绘出一幅漠北的军旅景象,描写了康熙皇帝赐给将士食物、和士兵同甘共苦的美德。

(5) 剿噶尔丹大捷

残寇疲宵遁,横冲节制兵。
我师乘锐气,谁许丐馀生。
貔虎三军合,鲸鲵一战平。
愧称谋画定,讨罪荷天成。

康熙皇帝的诗句底气十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首诗大意说:残余的外寇——噶尔丹,疲劳的连夜逃遁,突然遭遇我军。我军乘着旗开得胜的锐气,谁也不会在余生中苟且偷生。如虎的勇猛的将士,三军会合。通过一场战斗,就平定了凶恶的敌人。羞愧于声称是靠谋划平定了敌军,讨伐罪人靠的是上天使事情成功。整首诗表现了康熙皇帝敬信上天、感恩神佛的情怀、和不肯贪天之功的谦虚的人生态度。

“貔虎”(pí hǔ)一词,出自《尚书·周书·牧誓》 ,比喻勇猛的将士。“鲸鲵”(jīng ní)一词,比喻凶恶的敌人,使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

五、康熙皇帝关心民生、渴求人才的诗:

(1)己卯南巡视河工回跸

行遍江南水与山,
柳舒花放鸟绵蛮。
明朝又入邳徐路,
凤阙龙楼计日还。

这首诗大意说:在南巡黄河途中,行遍了江南的山水,满眼都是柳枝舒展,鲜花绽放,鸟鸣声绵延婉转。明天又踏上通往徐州的道路,过不了多少日子就能回到皇宫了。整首诗记录了康熙皇帝为治理黄河、在出巡江南、回到行宫时的情景,表现了康熙皇帝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的美德。

康熙皇帝视察黄河水务,沿途遍览江南美景,又马不停蹄的赶路,回到紫禁城,处理朝中大小奏章,十分勤政。

“绵蛮”一词,出自《诗.小雅.绵蛮》,指小鸟的鸣叫声。

(2) 登都城

城高千仞卫山川,
虎踞龙盘王气全。
车马往来云雾里,
民生休戚在当前。

这首诗大意说:京城的城墙极高,保卫着山川。京城里,虎踞龙盘,帝王之气很全。京城里,车水马龙,往来穿梭,如同在云雾里。与民生休戚相关的事正在当前。体现了康熙皇帝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幸福与祸患、关心百姓喜乐与忧虑的爱民如子的情怀。

康熙皇帝还在《松花江网鱼最多颁赐从臣》这首诗中写道“松花江水深千尺,捩柁移舟网亲掷。”“遍令颁赐扈从臣,幕下然薪递烹炙。天下才俊散四方,网罗咸使登岩廊。尔等触物思比讬,捕鱼勿谓情之常。”在这首诗里,康熙从亲自撒网捕鱼、把鱼赐给大臣吃,联想到网罗天下人才。从中可见,康熙皇帝时时不忘为国家寻求人才、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情操。

此外,康熙皇帝还写过《时巡近效悯农事有作》、《御制耕织图》等诗,体现了康熙皇帝关心农事、怜悯务农的百姓、关心民生生活,是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康熙皇帝敬农重农的一个表现就是亲自耕种,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礼制规定: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一推就是耕作一个来回。每年春耕季节,康熙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祭农仪式,在御用农田里,亲自“三推”以示重视农桑。康熙皇帝在西苑开辟的御用农田,先后种植了十几种稻米。

六、康熙皇帝教导子女的诗: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康熙皇帝培养子女,尽心尽力、倾注心血,曾亲自教授儿子诗书骑射。这位慈父曾多次写诗赠给各位皇子,他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虽然太子(二皇子)有错被废,但是康熙皇帝却特别宽容,一再给太子机会,再次立二皇子为太子,直到太子再次犯错,不能承担大任,康熙皇帝才第二次废太子。然而,在废太子后,康熙皇帝却去探望太子,给太子送去衣物、吃食,尽到慈父的责任。

另外,康熙皇帝在皇后病逝后,再未立皇后,他悼念皇后发妻的诗,十分真挚感人,体现了皇家父慈子孝、帝后和睦的家庭气氛。

结束语:

康熙皇帝通晓历史,又受到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同时又学识渊博、 涉猎广泛、眼界宽广。以上这些要素,使他的诗文内容丰富、熟用典故、平实易懂,具有独特的气质内涵,在历代帝王的诗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个人认识,欢迎指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