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二: 德的修养

思延


【正见网2015年09月22日】

 一.诚信——为人之本,成事之本

诚信乃诚实守信。诚即诚实,诚心诚意,不撒谎,不欺诈,说真话,做真事;信是讲信用,遵守诺言,不违约。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深植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做人的根本,立事的基石。在古今中外的史册中,留下很多关于诚信的言论、典故和感人故事。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弟子规》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李白诗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法国大文豪大仲马说:“当诚信消失的时候,肉体也没有生命了。”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

由此可见,诚信多么重要!古代的中国人轻生死而重承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为了诚信可以慷慨赴死,那绝对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是人格超拔的写照。打开历史的画卷,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的诚信故事,一直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践行着这一美德,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当刘邦打败项羽当上皇帝,搜捕项羽的部下,而季布曾为项羽的得力干将。由于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刘邦的谋士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使得刘邦赦免了季布,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季布用他的诚信免除了杀身之祸。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399名死囚,感恩唐太宗博大仁慈的胸襟,用他们的诚信拯救了性命,尽了孝道、夫道、父道。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并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也会让自己免受苦楚。我们都愿意借东西给讲诚信的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了诚信,就相当于拥有了人际关系中的通行证,就会让我们拥有好人缘。诚信也不是挂在嘴边,说了就说了,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即做到才是真;在人际交往中,互不设防,与人方便,为他人着想,急他人之所急。其实诚信也是宽容和大度的体现,是提高效益的有效方式。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贪图一时的安逸,失信于人,只会毁了自己的声誉,无异于失去西瓜捡芝麻,一定是得不偿失。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三岁小孩都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教育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会面临怎样的不良后果。失去诚信,在交际中会失去朋友和友谊;在生意场中会失去顾客;在教育中会损毁孩子的未来;在学术上的弄虚作假会终无所获;在家庭中会失去亲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关乎着人生的成败。因此,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一介草民,都需有诚信。

同时,诚信也是企业成功的保障。任何一个企业,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立足生存,首先就要做到诚信。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企业的命根子,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良好的诚信形象。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交易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需考虑交易的安全系数。如果交易的双方都讲诚信,不仅降低交易的成本,也大大提升交易的成功率,否则可导致血本无归。同时,诚信也给双方提供一种合理的预期。因为人基本都趋向于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有组织的世界,不愿处于一个难以控制的,混乱的,危险重重,险象环生的境况。如果交易的双方都诚实不欺,恪守交易规则,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解除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反之,如步步设防,绞尽脑汁,交易必难成功,人岂不也活的太累?古人云:“经营之道在于诚,赢利之道在于信”。海尔一诺千斤,时刻把用户放在首位,成为家电业的领航者。在企业内部,老板对员工要讲诚信,才能留住员工,让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对顾客要诚信,产品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假冒伪劣品只能败坏企业形象,让企业走向坍塌。

曾经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很好例子。三鹿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奶粉中加入过量的三聚氰胺这种有毒物质,导致数万名婴幼儿患肾结石,并有多名婴幼儿死亡。最终,三鹿集团的几名高管也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审判,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乳业巨头三鹿集团在一片慨叹声中走向破产。这说明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仅危害百姓利益,残害生命,而且让自己也难逃法网,走向罪恶的深渊。

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在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诚信,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才能让百姓诚服安居。各项法令法规也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朝令夕改,视同一纸空文,百姓怨声载道,就已经是灭亡的征兆了。秦国的商鞅“立木为信”,变法成功,使秦国日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玩“狼来了”的游戏,最后他自己被逼自刎,褒姒被俘,周朝就此灭亡。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信守诚信的巨大威力,背弃诚信的悲惨下场。由此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现代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良知缺失。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多数人为了个人利益,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毫无顾忌的坑蒙拐骗,根本不把“诚信”二字放在心上,使整个社会陷入了诚信危机。大学文凭有假的,学术论文有假的,人民币有假的!假冒伪劣产品更是满天飞,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大小角落,司空见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社会,谁都没有安全感,人人自危。敢于讲真话、诚实忠厚的人被视为傻子;张口就是谎言,似已成家常便饭,毫无知觉,试问人世间还有正义与良知吗?当一个国家丧失了诚信与道德,民心涣散,这样的国家还会有未来吗?

正因为诚信的丧失,今人立誓也非常随意,只逞一时口快,承诺之后,便抛到九霄云外,很难去身体力行。誓言在现代人的眼中,已变的如此苍白,没有了一点约束力。根源在于人的道德标准没有了,对神佛的信仰与敬畏已成传说或前尘旧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很多落马的高官身上看到,他们在担任某个职位前,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落地有声,大讲特讲“廉政建设”、“勤政为民”,讲法律,讲政策,讲反对行贿、受贿,也讲对行贿、受贿者严惩不怠。然而当他们一旦身居高位之后,就避人耳目,将大把大把的钞票装入自己的腰包,置办一处又一处的房产,或心甘情愿拜倒在石榴裙下。即使在拥有了数以万计的资产后,仍然欲壑难填,凸显了隐藏在伪善背后的一张张罪恶、丑陋的嘴脸。毕竟苍天有眼,天理难容,有的落马之后,成为阶下囚,家庭离散;有的掉脑袋了;有的暴病身亡……只因为他们自己不讲诚信,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活该受到应有的天谴。

然而,天道永恒不动,衡量着一切生命,关注着一切生命,事无巨细,全都一清二楚,毫无遮拦,毫无偏差。人的一言一行,都逃不出上苍的慧眼。人之立誓,不管你是出于被迫、无奈,还是有意、无意,上天都已谨记了这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候一一应验,无论你是否知晓,是否相信。《圣经》中也说:不要轻易发誓。当你必须立誓时,你得慎之又慎,要么庄严立誓,要么缄口不言。立誓之后,必定践行自己的承诺,决不可当儿戏。否则当上天应验的时候,你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身在尘世的每个人,让我们仔细回忆回忆自己是否也发过什么誓呢?是否在加入某个组织或某个团队时,举手发誓要将生命献给什么什么呢?无论是出于被迫还是无心而为之,当你立此誓言时,就如某个不好的灵体进入了你的身体,牢牢的将你缚住,除非你慎重其事将其收回,并从内心不认可,彻底消除,否则厄运难逃,真会将自己性命陪掉。生命可贵,千万不要等到灾难来时才觉醒,那时就真的晚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承诺、守信用的民族。诚信超越于万金之上,但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能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快乐而充满真情的生活在华夏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享有美好的生活!

二. 善良——人之本性,浊世金光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两三岁孩童都熟知的,即是说人天生就具备善良的本性,无论表面上多么恶的人,都有善念尚存。善良就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是人的一种很美好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念,以善为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曾有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是谁都无法剥夺的。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子“听到”。

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样闪光,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善良的心胸是博大、宽宏的,能包容宇宙万物,造福于人类苍生。行善而不求回报的人经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这是因果循环的自然规律。善良之人经常造福于他人,实质上也是造福于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话绝不只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

善良有着超越一切的力量,她不分国界、地域、种族,她能使双眼失明的人“看到”高远的天空、皎洁的月色,能令双耳失聪的人“听到”春雨的滴沥与美妙的音乐,使人的灵魂变的纯洁,令人的心胸变的豁达,善良就象一种发散的爱,温暖着大千世界。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扇门通向最温柔的心灵深处,就是善良这种宝贵的东西,只要鼓起勇气砸掉自私和贪欲铸成的锁,就一定会找到心灵深处的善良。而善良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的又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简单,不需花费心思就可做到的,如为弯折的小树浇一瓢清水;阻止攀折花木的大手;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推过轮椅;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说一句公道话;在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个座位;送人一句善意的话语…… 虽然仅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祝福的话语,但却是内心深处一种温柔的升华与富足,它像一缕清纯的阳光,既照亮自己,也轻轻的照耀周围的人。它体现的是一丝真情、一种关爱 ,它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拥有善心就一定拥有美好的生活。善心如水,它可以滋润所有干渴的心田。如果胸怀善心,就不用人人如近敌,人生的收获也不再是过眼烟云。

人生就如一次旅行,当我们步入红尘之中,如能保持这人性的美好与光辉,就能播种生命的福音;穿行于匆匆的岁月之中,就能倾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无论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年华更替,在生命的周期中不断播种善良,就是美好的希望;否则,失去善良,就足以使生命的轨迹搁浅与褪色。

拥有了善良,即使穿梭于喧哗的车水马龙之间,也能体会来自心底的那份宁静。当岁月渐渐沉淀出斑驳的颜色,善良的馨香却始终如一的慰籍着人们的心灵。 广结善缘于天下,未来就会远离霉运,衣食丰足而好运常在。即使在危难之时也会有惊无险,因祸得福,遇难呈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当时正值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奔驰。当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的发抖,他不顾会议在即,也没理会参谋的提醒,他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将老夫妇送到巴黎,然后才赶回总部。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想过行善图报,可他的善良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那天德国纳粹的阻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只等他的车一到就立刻实施暗杀行动。如果不是为帮助那对老夫妇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劫难。假如艾森豪威尔遭到伏击身亡,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很可能因此而改写了。由此,一个善意的举动,不仅改变了个人本该遭遇的劫难,也改变了更大的事件,扭转了世界的时局。

生活在这个尘世,和我们相关的人很多,有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同事,还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只要遇到,就是生命中的缘分,我们都需善待。特别是家里的亲人,是首先要善待的,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善待,即使为他人做了一点善事,那也只能说是伪善,是另有所图,是为私的。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在家里,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要友爱,夫妻之间要和睦。在古代,对父母不孝,可以告到官府,会坐牢的。我们也常听到老人讲:忤逆不孝,会遭雷劈。由此看来,在当今,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那些弑父杀母的人,兄弟相残的人,是多么的邪恶和凶狠!

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中,也会有那么多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它们也是鲜活的生命,我们也应该善待,不可随意伤害或损毁。各种动物有自己的情感,甚至有时比人还具爱心。同样,花草树木等其实也是有情感的,如果我们以一颗善心去对待,你会发现它会对你点头,会对你微笑。比如我看到一些报道,特别是在修炼界,有些修行的人与动物、花草树木,甚至石头等对话。反之,如果以一颗凶恶的心对待,可能一棵草都会绊倒你,甚至伤害你。佛法中讲:万物皆有灵。其实,一切物什,器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都应善待之。日本江本胜博士的许多关于水结晶的研究报告,那些报告真实的告诉我们:水是有灵性的,水是有生命的,它具有超强的识别善恶的能力,当一个人向它发出良性信息(爱、感谢)时,它就呈现美好的结晶;相反当它接收到不良信息(烦死了、杀死你)时,它马上就会呈现出丑劣的结晶。由此可见,人有一颗善心,是多么的重要!散发出的善的信息,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多么巨大的改变。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善就如水一样,造福万物,滋润万物。如果人人都献出自己的善心,这个世界就真如人间天堂,无限的美好!

三.宽容——心胸博大,魅力无限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其他的任何生命,包括植物、动物等都是为人而存在。人作为万物之灵,不仅有肉身,还有其脾气、禀性、特性及精神特质等,也由此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人,人与人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人不可能离群寡居,必须在群体中生活,相互之间必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变的极为重要,怎样才能和谐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宽容。

就宽容两字而言,首先要宽,才能容,大宽能大容,小宽则小容,不宽就不能容,这是人人皆知的理,也是万物之间和谐的前提。

宇宙宽容,无量无际的穹体存在其中,无量无际的生命自得其乐;天空宽容,云彩飞扬,鸟儿翱翔;大地宽容,万物生长,一派盎然;大海宽容,接纳百川,鱼虾悠游;一国之君宽容,四方归服,民心所向,国家昌盛;一家之长宽容,家庭和睦,子女孝敬。

人类自从出现于地球,走过了漫长的过程。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尊重自然也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当人类饱偿破坏自然的恶果时,才懂得应当遵循固有的规律。即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宽容。自然宽容人,人才能生存;人宽容自然,自然才能和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繁荣着地球,而且让地球长存于宇宙空间。

人只有在宽容中,才能摆脱愚昧,摈弃暴力,走向文明,社会才可安定。

宽容比征服更有力量,能“化干戈为玉帛”,少去了刀光剑影;宽容比惩罚更让人心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强硬变柔和。

生命在宽容中变的柔韧,境界不断提升,更加符合宇宙特性,也更加充满生机。

当你能容天下难容之人时,才能成就天下难成之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任之后,特地邀请曾看押他的看守为座上宾,让人们见证了他高贵的人格力量。

在人际互动中,应着眼于未来,不念旧恶。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如果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自己。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海纳百川,靠的就是一颗宽容的心!在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宽容大度之人,他们的美德广为流传。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宽容,社会就多一份和谐,人类就多一份希望!

有人把宽容视为懦弱。然而,宽容作为处世之道,是做人的分寸,不是懦弱,而是有原则的忍让,是一种智慧。如果让忍耐浓浓地烙上了保守、落后、安命不争、平庸、易满足、缺乏进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软弱、过于自卑等痕迹时,那么,这样的忍耐就变了味,一定叫人憋气,叫人难受,叫人窝囊,叫人痛苦……

忍耐应该是一种谋略,我们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因此在特殊境遇下,必要的忍耐是成事的关键。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身处逆境,置身祸中,要学会忍,“百忍成钢”,忍得一时苦,方为人上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难,忍一忍,熬过去,就可以接受天将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于承受一切,这种忍耐是是为达到某种“大谋”的退却,绝不是为忍而忍。如果把忍耐变成逆来顺受、失去抗争时,这种忍耐就毫无积极意义了。

积极的忍耐,绝不意味着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缩,而是默默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悄悄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忍耐,软中透硬,柔中带刚,不以牺牲自己独立人格为代价,不是奴性十足,不是苟安偷生,不是窝囊的表现,而是成事前的暂时沉默,是厚积薄发。这样的忍耐是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力量太悬殊、正与邪势力差距太大时,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将力量慢慢积蓄,一旦时机成熟,羽毛丰满,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邪恶永不翻身。

娄师德唾面自干,能放得下面子,忍受他人的当面羞辱;九华山得道高僧大兴和尚忍辱负重,不仅保全了孩子的性命,而且也让世人看到了他高尚的德行。作为一个大智者,只要无愧于心,有利于他人,人知与不知,是与不是都不重要。能容天下之人与天下之事者,必定气贯长虹化、心同万物。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善于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的器量和勇气,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悠悠万事,似白驹过隙,无论孤烟大漠还是残雪夕阳,只要静静的笑看风云,便将万物包容于心中了,这即是忍耐的智慧与境界。

四. 吃苦——磨砺心性,成就功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两句谚语,人必须要吃苦,才会有一翻作为。

大凡生活在这个世间的每个人都想过好日子,都追求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有谁敢说他是百分之百幸福的人呢?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痛楚,不管你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无论你是一国总统,还是一介布衣,都脱离不了一个“苦”字,只是苦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你留意周围的人,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是样样完美的。有的人穷愁潦倒、有的身体不健康、有的夫妻不恩爱、有的兄弟不和、有的没有子女……等等。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因此,从人出生的那个时刻开始,苦难也随之而来,直到你撒手人寰,或许到了另一个世界,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其实,来到这个尘世的人,因为有一副皮囊,就会受到皮囊的束缚,如寒冷的侵袭,炎热的烦扰,饥渴的困惑,劳累的困扰,病痛的折磨,情志的困顿,等等。不管遭遇其中的哪一种,如不能及时解决,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苦。然而,苦难并非坏事,而是人生成长中的宝贵财富。“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伟大的人格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潜力才会激发,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才会走向成功。同时,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感到成功后的喜悦,才会去领悟人生的意义。只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难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他们的脚印才能深刻地留在自己所走过的路上,他们的脚印才能成为其价值的体现。

同时,人在承受痛苦的时候,会消减自己的罪孽。每个人生活在红尘中,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伤害过别人,做过坏事。从佛家的观点看,一个人只要伤害了别人,做了坏事,就会造业,要想减轻这个业力,就要吃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如果一个人经历一场磨难后,他会变得容光焕发,精神百倍,心地也会变的更善,也更懂得珍惜。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确,有很多历经多次磨难的人,此后的人生变的很顺利,家庭和谐,事业节节高升。因为在承受苦痛的时候,已经消减了很多罪孽。

再如,有人在一生中吃了很多苦,或在临死前,非常痛苦,那么来世就会幸福。这里顺便说说安乐死,安乐死就是为了减少人的痛苦,让其提前死去。其实,这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相当于间接谋杀人,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提前结束性命。我们都知道耶稣基督被定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其实他是在替众生承担罪孽,为众生受难。也正因为他敢于替众生受难,人们在他殉难后,看到了他的复活。

还有些人,因承受不了痛苦,选择自杀结束可贵的生命,这其实是非常愚蠢而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减轻痛苦,反而是罪孽深重,更大的痛苦在等着他呢。因此,不管承受多大的苦难,都一定要坚强,勇敢的活下去,或许,走过了那段泥泞路,幸福就来了。

在人世间,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无不经历苦难,无不吃过不少苦。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苦。据说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啼哭,就是因为看到人太苦了,不想来了,但又不可能返回去。只有随着人的这个皮囊逐渐长大,接受人世的一切,学习人的东西,因此形成了太多太多的观念,也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在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会做出很多事情。为了人生的幸福,就会去获取功名,获取利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或寻求人生的真谛。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伸手即得,都需要经过艰辛,经历痛苦,甚至付出生命,才可以得到。不管你是想在尘世获取什么,还是希望自己成仙得道,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的传世经典《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陈、蔡,后来编了一部不朽的《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的《孙膑兵法》,成为兵家的典籍;司马迁宫刑之后写的《史记》,是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宏史诗;司马光为了争分夺秒读书,特用圆木做成“警枕”,进可能减少睡眠;黄宗羲一生勤苦不怠,留下许多名著……

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开国元勋,无不经历生与死的锤炼,才能开创基业,任何一个文臣无不经历多年的寒窗苦;任何一个武将无不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哪个成功的商人不是走南串北,才拥有可观的财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富豪,约八成出身贫寒或学历较低,他们靠白手起家,历经艰辛创下大业,赢得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名誉。他们很少是一帆风顺,有的甚至是大起大落,几经沉浮,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获得成功的。即使一个普通的农民,也只有辛辛苦苦种地,才会有更多收获,才能养家致富。

但是,作为人,总是追求幸福、安乐,都不希望有那么多的苦。但人原本就是苦,因此当苦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怀着坦然之心去面对,去承受,去化解苦难,怀着感恩之心,感谢苦难,因为苦难让我们更成熟,更懂得珍惜。

感谢苦难,是苦难让我们能够识别真正的正义与邪恶;感谢苦难,是苦难让我们能够结识更多善良的心灵,其德其行,感化着我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标尺;感谢苦难,是苦难历炼着我们的意志并让我们对同在苦难中的人能感同身受,并生出纯净的善念。

感谢苦难,是苦难让我们清醒,让我们明达,让我们精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苦难让我们坚实,让我们升华,让我们成熟。遭遇苦难,我们才可窥见朋友的美丽心灵;经历苦难,我们才能感受父兄的慈悲呵护;走过苦难,我们才会体悟天地的大爱无言!

五.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太短暂,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期望得到,也不可能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那么,就要懂得,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果断的放弃,有舍才会有得。大舍就会有大得,小舍只会小得,不舍就不会有得。只有善于舍弃的人,才会减少烦恼,开启智慧,获得生命的自在。

由于人的自私,绝大多数人总希望有所得,认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快乐,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这个世界都据为己有,想要什么,伸手即来;想吃什么,张口即到。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得此需舍彼,因此生活总是在取舍中抉择。可是面对自己都想要的东西,总是那么难以抉择,摇摆不定,苦恼也由此而生,忧郁、无奈、困惑、伤心、无聊等等都接踵而来。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房子,就想车子;有了娇妻,还想小妾;有了百万,还想千万……就如下面一首诗所道出的人的欲望: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正是因了太多的欲望,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下,心灵不断扭曲,只要自己想要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得到,坑蒙拐骗,只要自己能想到的招数,都尽可派上用场。可是,天道无私,得失一定均衡,你不计一切得到的,也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什么有人在遭遇横祸的时刻,才醒悟,才明白,人绝不可太贪难,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只是人们太迷恋其中,不到黄河不死心,甚至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所以人也总觉得不快乐。殊不知,这一切的不快乐都是因为不懂得舍弃,不懂得松手,不懂得放弃太多的追求,太贪婪造成的。如不能放弃,当然就要为追求所谓的理想承担苦痛。古人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尽管很多人不相信命运,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它经常会捉弄人,它可以使你从云端跌入深渊,饱尝艰辛与酸涩,可能终无所获,让你感觉人世如此沧桑与凄凉;或许让你在一夜之间暴富,又让你在一夜之间一贫如洗,让你的人生富于戏剧性。如果你想什么都抓到手,可能到头来,什么都会失去。

人生短暂,就几十年的光景,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必须懂得放弃,不难为自己,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难以抉择,或许就会非常轻松快乐,没有那么多的痛哭、怨恨、迷茫,不为眼前的得失而喜而悲。或许你失去某样东西可能会心碎,但不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得到。生活的方式是由我们自己去掌握和选择的,快乐或者痛苦,其实都在我们手中。要怎么生活,决定权在我们,也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

卡耐基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因而当我们学会了从得到中失去,从失去中获得,抛弃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时时不如意的烦心,简单地享受生活,我们就是快乐的。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却是生活的真谛,这即人们通常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该尽的责任,不要希望把什么都揽到手,属于你的就要,不属于你的就松手,不要一味地争论命运的公平与否,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美丽,有的人生来就丑陋;有的人天生健康,有的人则天生残疾;有的人出生于富贵之家,有的人则生于贫寒之家…… 上天赋予你的,珍惜就是。如果强行改变,可能会引火烧身,得不偿失,如有人总嫌自己不够漂亮,就去整容,反而弄的更糟,把原本姣好的容貌毁掉,后悔莫及,欲哭无泪。

从古至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或许他们当时的生活的确很痛苦,或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们的舍弃或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或成就了千古功业,或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如:昭君舍弃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时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山间,过上"晨起理兴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陈子仲放弃楚王给予的相国职位,给别人灌溉园子,免去了灾祸,找回了心的宁静……

没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缠扰,那么快乐的空间就越多,烦恼的空间就越少,你就会过的开心自在,你的生活就会很豁达,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计较,你就会轻松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管是浮云蔽日,还是阳光明媚;不管是雨雪风霜,还是天清气爽,你都心绪宁静,面带微笑。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利的追逐,得到的是宁静和淡泊;在淘宝过程中,放弃对金钱的掠夺,得到的是安乐和快乐;在春风得意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我",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如真舍掉自我,那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就会舍弃幻相,看到真相,悟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生活大机趣,心灵大自在、精神大解放。

我们知道,佛家修佛,首推一个“舍”字。以前的和尚,在出家的那一刻,就舍弃了世间的一切,断绝了尘缘,连尘世的名字都不用了。道家讲“无为”,也是说要敢于舍弃。总之,佛法之舍,并不仅是人生的某种理论,而是生命的觉悟,是大智慧,因由这一智慧的引导,生命不再是为物所役、为欲所制的大口袋,而是一双矫健的翅膀,在性灵的真我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人生如戏,人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在整个人生的剧幕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表演的好,人生就如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只有学会适时放弃,才能彻悟人生,笑看生命,开启生命的大智慧,拥有海阔天旷的人生境界。

六.小中见大,觉悟生命

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缘由,没有哪一样是偶然的。人无论高低贵贱,物无论大小,事无论巨细,都有其因缘关系,都有某种特定的来源,他们只要出现于我们的周围,进入我们的视野,就一定和我们息息相关,都可以对我们有所启悟,让我们领略人道天道,从中觉悟生命的真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悟性这个词,比如说某人悟性好,某人悟性差,某人对某件事始终坚持,有人会说他执迷不悟……但悟性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有着不同的层级。

在学校,某个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很快就能明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说这个孩子悟性好。

有的人在领导面前很会来事儿,善于揣摩领导想的什么,需要什么,很能迎合领导的口味,很容易得到领导或上级的赏识,可能会认为此人悟性好,聪明;有的人呢,看到别人争夺利益,争夺权利,却丝毫不动心,可能会被说成是傻瓜。

也有人在干活的时候,看到别人都挑容易的,轻松的活儿,他却一声不响的去干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可能会被骂为笨蛋。
……

其实,前两类人呢,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但很容易成为尖滑的人,获得很多好处;后两类人呢,虽然表面看来,很笨拙,但可能是大智若愚,或许最终获得的可能会更多,更珍贵。

佛法中的“悟”是有别于一般的聪明,不是要从物质利益上获得很多,而是能够从万事万物中发现规律,开启智慧,领略人道天道,感悟生命的真谛。如古人曰:梧桐一叶而知天下之秋;佛法中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怎样才能领悟到更多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白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是用心体察万物。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长期解牛的过程中,逐渐摸清了牛身体的内部结构,善于从肌体组织的空隙间用刀。而当梁惠王听了庖丁解牛的理论后,就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因此,任一系统,都有规律可循,都有至理可悟。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善于发现的慧眼,以及善于体察万物的心窍。

当然每个人从一个事物,同一件事情中所领悟的理也会不一样。如历史上有名的慧能和神秀的悟禅就有很大差异。当时神秀为上座,他写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闻神秀偈后也作了一个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慧能的悟性更高。弘忍看到慧能这首偈,见地透彻,便秘密把衣钵传给了他。

在历史上,有很多有悟性的人,有的从官场中看到了人世的险恶,故而远离,寻得了自在的生活;有的从无常的情中,看到人对情的纠结,故而可看淡,或出家;有的则因见神迹或某种点化,而潜心修道,走向了另一种精彩的人生……

七.面对矛盾与苦痛,躬身内省

人类生活的空间,随时随地都会遭遇矛盾和苦痛,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相生相克的空间,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有美就有丑,有强就有弱,有难有易……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因为两面性的存在,所以处处都充满了矛盾和苦痛。面对如此多的矛盾和苦痛,我们该如何办呢?

《论语.学而第一》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是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躬自问: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上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其实,反省还不仅仅囿于这些,而是包括方方面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管遇到任何矛盾和麻烦,都能反省自己的不是,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责任,那么就在不断的提升,不断突破,不断强大,人格就在不断日臻完善,境界在不断升华。如果把责任和原因都归咎于他人和外界,自己的痛处则永远是痛处,自己的弱点永远是弱点,当然就不可能提升了。有些人或团体明明是自己错了,自身出了纰漏,却千方百计美化自己,极尽狡辩之能事,而且从来不想承认错误,甚至还说自己就是伟大、光荣、正确,洁白无暇。其实,世间的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没有完美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或团队把自己美化到无可指责的时候,已是危险之极了,大难可能临头了。

人来到世间,本就不是让你来享受的,不是为了让你过舒适富裕的生活,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在苦痛、矛盾、压力与恐惧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人格高尚的人无不时刻反省自己,汲取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不断走向完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齐威王的相国邹忌,不为甜言蜜语所惑,不为浮光掠影所迷,常常反省,促成自己不断完善;周处自省除三害,决心改过,跟陆机、陆云刻苦读书,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最后成为晋朝的大臣;贵为“九五之尊”的汉武帝,为了社稷,为了百姓,敢于深刻反省自己,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切实修正错误,因此而名垂千古,为后世人所称道。

让我们谨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如能经常反省自己,你就会发现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法宝。

诚信、善良、宽容三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的美德,相互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生相依,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从古到今,维系着华夏子孙的延续的血脉,也是人类共同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着德,这是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是生命能够存在的根本,是智慧之心,是圆融之道。在尘世这个大染缸中,一个人如能基本做到诚信、友善、宽容,不仅能坚守住自己已有的德,不使其散失,而且还能积德,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商。如要更大的提升德商,做一个大德之人,除了竭诚做到以上三点,还要敢于吃苦,敢于舍弃,遇到矛盾和苦痛,不怨天尤人,不哀伤,不气馁,切实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如此坚持,一定会成为大德之人,谁都不能击败你,谁都会钦佩你,你的人生一定是无憾的,即使你不修道,也在道中矣!那么,你就会有一个非凡的人生,领略到做人的真正乐趣,让生命升华到更高层次。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