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广采众议,纳谏兴国

于学真


【正见网2015年09月10日】

宋代的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

自古以来,纳谏兴国的例子有很多。以汉代为例,元帝、成帝、安帝、顺帝、灵帝,本是平平庸庸的君主。但在关键时刻,也常召集群臣议事,然后择其可行者而实施之。

汉元帝时,珠崖郡(今海南琼山东南)的山南县,反叛朝廷。当时,许多大臣建议:朝廷派兵讨伐。唯独待诏贾捐之,持有异议,他指出:珠崖民众起事,主要是因为灾荒饥馑所致。不如趁此取消珠崖郡,然后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样,反叛活动就会停止,根本用不着派兵讨伐。汉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广施赈济,并撤消珠崖郡。一切也就风平浪静了。

匈奴呼韩邪单于,多次上书汉元帝,希望双方在沿边一带裁减军队,与民休息。汉元帝让群臣商议此事。大家都认为休兵为良策,郎中侯对边防事务很熟悉,独持异议。他认为:若懈驰边备,匈奴万一乘隙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并向汉元帝陈述了十条理由。汉元帝觉得有理,下诏加强边备,不得懈怠。后来的态势证明,郎中侯的意见,很正确。

成帝时,匈奴派遣使者来汉,表达了归降的愿望。许多大臣认为可以受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匈奴素来居心叵测,不能轻易受降。汉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许多迹象表明,匈奴果是诈降。

哀帝时,单于欲向朝廷进贡。群臣认为,与匈奴打交道枉费钱财,得不到什么实惠,以后最好少来往。匈奴使者听罢,悻悻而去。黄门郎杨雄,上书进谏,规劝哀帝:答应匈奴的要求,以免引起对方的误解。哀帝恍然大悟,连忙召回使者,欢迎匈奴定期来汉朝觐。结果,匈奴连年进贡,边境安宁。哀帝大悦。

灵帝时,凉州战事不断,朝廷屡派兵前往平息,效果甚微。当时,以司徒崔烈为首的一批群臣,认为凉州不如放弃,留着也是一个包袱。而议郎傅燮,一人认为:留着凉州,利多弊少,不可放弃,并要改善吏治。终于被灵帝采纳。

贾捐之、侯应、傅燮,只是一般的士大夫,也算不得有什么显赫的地位。但是在关键时刻,能提出救国良策,并被君主采纳,这在当时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汉元帝、成帝、哀帝、灵帝,都不是明主,但却能听取意见,认为好的意见,不惜违背众人的定论,而予以采纳。结果吉祥如意,皆大欢喜!

若是皇帝每处理一件事之前,都能倾听一下群臣的意见,然后择其善者而行之,天下不就安定了吗?

(据《容斋随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