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的谴告》(更新版)

正见网《人与环境》编辑组


【正见网2004年09月16日】

简体WORD文件 (1,651KB) | PDF文件 (1.8MB)

(点击鼠标右键,选"Save As"下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四书五经”中的《尚书》是经由孔子编纂的一部史书。其中的《周书•金滕篇》生动而详细记载了周朝初年发生的一次强风暴的过程。周武王在征服商纣王的两年后,患了重病。其弟周公姬旦曾经筑坛祷告,愿以身代,然后将祝文封入金滕箱内。结果武王病愈,周公也未死。数年后,武王驾崩,周公的兄弟管叔等人于是散布周公的流言蜚语。周公不得不前往东部度过了两年。那一年秋天,收获在即,看起来是一个大丰收年。可忽然起了大风雷电,庄稼在狂风中倒伏,大树被连根拔起,民众惊恐万分。周成王和大臣们皆穿起礼服准备行卜礼,按惯例先开启金滕箱,结果发现了周公愿代武王以死的祝文。成王深感自责,于是决定前往东部迎回周公。成王的御驾刚出到城门外,天下起了雨,风向反转了过来,已经被刮倒了的庄稼又重新立了起来。这一年仍然是大丰收年。

从这个古代天气个案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一方面,它记录了一次风暴过程的演变,今天的气象学把它当作一次典型的古代天气现象来研究。另一方面,这次风暴过程不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与周成王的行为存在著因果关系,风暴的开始是对周成王等人对周公的排挤打击行为的警示。我们认为像这次风暴的来去与周成王等人的作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严肃的课题,一次风暴过程的破坏力往往是有限的,而像周成王等人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广泛和深远的。这里,我们对近年来中国大陆不同的天灾与当权者的行为進行了研究,将明确提出天灾与人,尤其与当权者的德行之间具有的关联,天灾具有明确的遣告意义。

翻开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天灾与人的关系存在著从道行天下,天人相通,到天灾遣告成为现实,再到天灾的遣告被人淡忘的演变。

道行天下,天人相通,可追溯到历史之初的三皇五帝。相传有一天,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来到黄河边上,忽然有龙马负图而出,伏羲氏因此而创造了八卦。古称此图为“ 河图” ,也称之为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是最原始版的易经。据说,这河图就是上天留给人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五帝时期,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和舜秉承上天的旨意,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他们以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并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而历代传颂。那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他因此知道阴阳、生死变化的道理,顺天意治天下,行道于天下。

天人相通,人能顺天意而行,那么天灾的遣告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自标志著中华民族的历史進入了王朝时代的夏王朝的建立起,君王有了圣明与昏聩,仁德与残暴的分别,臣也有了忠良与奸佞,清官与贪官等的不同。这时的天灾往往表现为对当权者违背天意行为的警告,于是天灾的遣告有了直接的现实意义。

从大禹到孔子这段时期,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圣明仁德的君王处在高境界的道德状态,带著对天的敬畏之心,感悟来自于天的谴告是人们的自觉状态。在《尚书》中就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像周成王从天灾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自省而改之,迎回了周公,于是国有了一代明君,民有了平安繁荣,这只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却以为那时已经是人离道远的时代了,他曾深深感叹 “天下无道久矣”。正是人远离了道,于是对天灾遣告的感知能力已失去很多。按照孔子的说法,对天道似乎已经需要“学而知之”,要在教化之下才能感悟到天,“生而知之”者已经很难有了。他自己敬畏天命,更是把畏天命放在君子的“三畏”之首,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当天灾发生时,他自己会整衣冠,神色严肃,以感悟“天何言哉”。敬畏天命已不是当时人人所有的自觉行为,“不知天命而不畏”已经很普遍。

到了汉代,认识天灾的遣告,已变成了学问了。据《汉书》记载,当时的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明确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研究了过去天灾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认识到天灾的出现是对国家失道行为的谴告,而若对天之谴告不思反省,奇异天灾就会来临,以警示世人。尚若还不能改过,真正的灾害就会来到。他忠告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随著历史的推演,“天灾遣告说”在近代越来越少被人愿意接受。而且还往往认为这是因为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增强了,人甚至有征服自然的强大能力了,于是对天灾不畏惧了,不迷信了。但我们说这是对人对天灾认识的历史演变的一个误解。事实也许刚好相反。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加上普遍的理性思索的懒惰,在有限的经验知识的迷雾中,人已迷失方向,在迷途上的徘徊中,人的灵性渐渐失去了。孔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人已失去宝贵的天性,是“人离道远”的结果。

历史到了今天,认识天灾的谴告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随著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给人们不断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人们对科学的依赖性日益增加。然而,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实证科学上的,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来自于物质世界的经验,深深的局限了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在现代科学创造的斑斑驳陆离的物质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的陷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逐步无意识的沉沦在实证科学所涵盖的物质世界里,慢慢的忘却了天道的存在。而实际上,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已认识到实证科学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并且为之深深忧虑。如被公认为最伟大科学家的牛顿,在晚年,他为他自己的科学发现而担忧不堪。他不只是忧虑,他想要去弥补。为了弥补,他几乎花去了他的后半生進行研究,试图告诉人们,使人们明白,他所发现的一切,只不过是上天的安排而已。科学提供了我们对天灾自然属性一面的许多认识,同时带来了以偏概全的后果。

然而,人的本性中善恶并在。当我们能放下固有之见,让本性中善的一面被唤醒而展现出来,我们的本性就在向“天道”回归,从而对天灾的遣告的感悟能力也必然回归。天灾警示一如既往,特别是今天,人类历史正在重建之中,万物都在变更之中,天灾警示相应更频繁也更明确,我们应该直接面对和认识天灾的遣告。

在中国大陆,现在的天灾尤其异常、频繁、恶劣。一方面,普遍的干旱,使得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一年断流可长达200多天,断流已延伸到黄河的源头;另一方面,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一年四季水随时可以发生;沙尘暴肆虐,常常铺天盖地;“萨斯”(SARS)这种令人恐怖的瘟疫的流行;沿着海岸线,有“海洋癌症”之称的赤潮爆发性蔓延,等等。此时,面对和认识天灾的遣告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今天,历史与机缘为我们造就了独特的机会,悠久的历史与残酷的现实相交织,提供给我们一部生动具体的史书。我们愿意与您一同探讨我们从这本沉重的史书所获得的认知,来重新认识今天的天灾,重新认识今天,从而把握正在到来的明天,为我们的未来负责。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将就近年来发生的天灾的奇异的变化特点進行归纳,并揭示出一个事实,在上世纪末,尤其1998年以后,许多天灾突发性的变得频繁与恶劣。在第二章,对历史上一系列的天灾進行了分析讨论,尤其把历史天灾的发生与当时的社会事件作为整体来研究,结合古代哲人的认识,总结了人的行为同天灾的具体关联;第三章,我们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参考上一章揭示的人与天灾的具体关联,希望回答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上世纪末以来的奇异天灾是怎么发生的,指出天灾的出现与法轮大法及其数千万弟子的被残酷迫害的具体过程之间的紧密相连。最后,探讨天灾正在告示我们什么,如何从天灾的遣告里找回人间正道,顺天意而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专题